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34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7篇
丛书文集   244篇
理论方法论   124篇
综合类   1384篇
社会学   569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view risk management as an essential production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omatic cell‐based therapie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The available risk management guidelines, however, provide little guidance on specific risk analysis approaches and procedures applicable in clinical cell therapy manufacturing. This raises a number of problems. Cell manufacturing is a poorly automated process, prone to operator‐introduced variations, and affected by heterogeneity of the processed organs/tissues and lot‐dependent variability of reagent (e.g., collagenase) efficiency. In this study, the principal challenges faced in a cell‐based product manufacturing context (i.e., high dependence on human intervention and absence of reference standards for acceptable risk levels) are identified and addressed, and a risk management model approach applicable to manufacturing of cells for clinical use is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use of the heuristic and pseudo‐quantitativ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ailure mode and critical effect analysis risk analysis technique associated with direct estimation of severity, occurrence, and detection is, in this specific context, as effective as, but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oreover, a severity/occurrence matrix and Pareto analysis can be successfully adopted to identify priority failure modes on which to act to mitigate risks.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approach to clinical cell therapy manufacturing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2.
"德育答辩"是基于叙事疗法的工作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二者具有以故事叙说为基本途径、注重营造温暖支持的氛围、外化与解构问题、寻找特殊意义事件、引入见证人巩固正向力量等共同特征。德育答辩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变"隐患"为教育资源,使良好的校风学风通过朋辈教育得以传承,使教育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教育",使学生从"受教育者"变为"故事叙说者",使教师由"教书匠"变为"见证人",有效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3.
韩伟 《北方论丛》2020,(2):61-68
魏晋既是中国思想史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段,也是传统礼乐观念的重要调试期。玄学作为礼乐变革的背景,它很好地应对了轴心时代以来儒、道两家在言与意、有与无等问题上的分歧,并进行了哲学性弥合。玄学家对有的肯定,为儒家礼乐(广义)信仰的延续、礼乐(狭义)内涵的升华提供了空间。就前者而言,尽管何晏、王弼、郭象等人思想有所差异,但都表现出对礼乐形态的肯定;就后者而言,玄学家通过以自然内涵置换道德内涵的方式,赋予狭义礼乐新意,使其获得了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合法性,并实现了与时代雅乐建设实践的互通。  相似文献   
64.
长期以来歌诗被简单地当作诗歌,歌诗研究往往局限于纯文本研究,与之相关的配乐、配舞、表演者、观赏者、表演方式,以及受这些要素影响所形成的歌诗文本在语言艺术方面的诸多特点,被人为地忽略了。《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一书,从全新的视角出发,采用新的方法和思路,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不仅结论新颖稳妥,拓展了歌诗的研究领域,对于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也有其独特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5.
西汉音乐领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歌儿"。最初,他们只在宫中宴饮和祭祀上进行乐曲吹唱,发展到后来他们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地方上,成为西汉社会一支不容忽视的音乐群体。  相似文献   
66.
在音乐艺术领域,美的感受是存在的,在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与审美间的纽带,审美教育对学生声乐艺术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学生通过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声乐作品中的内涵与寓意,提高声乐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7.
音乐欣赏(或鉴赏)课是普通高等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之一。音乐艺术以声音为材料诉之于听觉,从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到审美认识和判断,构成一个完整的欣赏心理结构。非艺术类专业欣赏课的重要内容为中西方声乐、器乐代表作品,同时也涉及中西方戏曲及歌剧欣赏。非艺术类专业欣赏课在全国还处在起始发展阶段,教材内容的选用、教师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以及非艺术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积累等四个问题需要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68.
音乐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很多人来讲,民间、民族音乐是一个对应民族文化与原生文化环境,既亲近又遥远的精神世界;一个奇异、欢乐、充满天真而又迷人的人天合一、浪漫自由的与生活合一的精神时空;在其简易、不易、变易的历史长河中,实用与审美并存,显示出质朴天真、充满活力的精神特质,千百年来陪伴着各民族同胞在自然之苦的生态环境中挣扎、平衡、和谐、生发;承载着生活与精神的协调,表现着人们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和审美理想;在生活中鼓舞着生存和创造的勇气与力量,也给人们带来圆满的笑声、意趣和希望。  相似文献   
69.
元明清时期对汉乐府诗旨的探讨表现为以传统的诗教观念来约束汉乐府,以比兴手法解诗,失于穿凿附会和繁琐考证;在艺术形式上则表现为从后来发展的艺术观念来寻找先验的格律,难免拘于旧说。但汉乐府在诗评界取得了经典范本的地位,叙事诗批评开始形成,著作之丰超过此前历代研究者的总和,呈现出集大成的风貌,荟萃诸家众说,是汉乐府研究的总结期和丰收期。  相似文献   
70.
唐代音乐发达,音乐文化是唐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音乐诗创作颇为兴盛.首先,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对乐器的描写,有对音乐之声的描写,有对歌舞样式的描写等;其次,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以声拟声、以形写声、侧面烘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