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42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843篇
社会学   313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Using Australian census data,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ncidence of poor English competency in Australia from 1981 onwards. The paper examines English competency in relation to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x, age, language spoken, visa type, citizenship, duration of residence and location. It finds that there was a sharp rise in the numbers of people not speaking English well between the 2011 and 2016 Censuses and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is rise in the paper. Recentl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unsuccessfully legislated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a requirement of English competency at the level of IELTS 6 (the commonly used university entrance level) as a condition for the award of Australian citizenship.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is test would have led to a very large number of disenfranchised Australian permanent residents and this would be a highly undesirable result. Nevertheless, employmen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nglish competency and residents with poor English are disadvantaged. The policy suggestion is made that participation in a course of English language training for those without functional English skills could be made a precondition of the award of permanent residence—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a passing grade.  相似文献   
32.
关于提升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教育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贸易收入来源.我国的教育服务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被推向了全球竞争与发展的轨道,被推向了国际大市场.文章分析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3.
医疗技术管理的伦理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道德风险,产生许多负面的社会问题。为了实现医疗技术的科技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应该建立和完善医疗技术的伦理评估制度,恢复医疗技术活动的人文关怀,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责任伦理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技术的临床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34.
以CNKI数据库中的311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以及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716篇核心合集库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5.6.R2软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发现既有健康乡村研究文献的主要议题有乡村居民个体健康影响因素、乡村中的特殊群体健康、乡村健康风险与健康保障三个方面,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在议题设置阶段上有些许差别。进一步分析可知,国内研究将集中于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相关重点议题有:“大健康”理念下的健康乡村研究、健康乡村政策研究、健康乡村韧性度提升研究、数字化健康乡村研究。  相似文献   
35.
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社会资本对知识资本存在正向影响,而知识资本又对技术创新存在正向影响。通过对华南地区160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对企业的社会资本、知识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这种正向影响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社会资本通过对组织学习显著的正向影响来影响企业知识整合的能力,而知识整合对技术创新则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必须通过知识资本的形成和整合才能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6.
移动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变迁,催生行政生态的全新图景。这一方面对政府行政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孕育庞大的行政潜能。运用好这把双刃剑,既要避免技术沦为维护传统制度的工具,又要创新与移动时代相匹配的行政模式,关键在于移动政府构建,即从政府观念、组织结构以及驾驭能力三层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组织惰性研究零散地分布于管理理论各学派的论述中,侧重于组织内部因素的分析;之后的组织惰性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组织生态学、新制度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基于组织演化的组织惰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组织惰性的内涵、生成与克服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8.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能力,具有稀缺、不易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点。从企业的价值链入手,找出企业的能力集合。使用层次分析法,从财务和非财务绩效两个方面对能力进行排队分析,找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且在文章的最后对分析完成的后续工作指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39.
我国社区转型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企业型社区兼有单位科层制传统、盈利性组织双重特点。社区建设的目标受企业型社区组织的路径依赖所制约。基于此类社区的嵌入性架构,企业型社区嵌入企业组织中,形成多层次路径依赖,分别表现在资源的依赖性、组织制度的同构、双重嵌入性等多个维度,社区与企业之间形成的规制型和文化——规范型两类制度关系,共同构成了对社区建设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40.
组织学习主体:哲学与嵌入性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学习主体的定义是开展组织学习研究的重要逻辑起点,但目前关于组织学习主体的考察尚缺乏一致认识,这已经制约了组织学习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基于哲学视角,依据组织学习的过程对组织学习主体进行了分析,基于社会学嵌入性理论对组织学习主体的社会-个人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