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33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作为中国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认为,情感是人类的自然本性,应该任其自然抒发和表现.同时,情感也是艺术产生的根源,只有在艺术中,情才能得以很好地抒发和表现.因此,"情本体"论是汤显祖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142.
从意识的角度对歌唱肌能可调节的三个主要部分进行了阐述;肯定了意识调节歌唱肌能可使特殊、复杂的歌唱生理动作简单化、自动化,同时也强调了感性认识要上升为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3.
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系统研究"感性"的学科"感性学",即美学,并且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厌其烦地提到"感性"一词。通过分析其中"感性世界"、"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等核心概念的意义,即可挖掘出"感性"所包含的美学意蕴:一方面"感性世界"所体现的美学对象世界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入手,探讨对象世界诉诸于人的"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以实现"感性"的解放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4.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的感性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根源于资本原则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批判和扬弃,指出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实践劳动是人的自我对象化的存在方式,只有实现人的感性解放,才能实现人对其本质的真正占有。  相似文献   
145.
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是艺术家与金属材质直接对话的过程,是雕塑家的艺术理念、创造力和技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施展,最终使其成为一个既具金属材质独特魅力,又能展现个性风格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而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和现代化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6.
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程序”(也可称为反常化程序)理论,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语言方面的反常化现象,其表现为反衬、重复、比喻、含混、抽象事物具体化等手法的使用。伍尔夫的作品之所以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她在作品中使用了陌生化程序。  相似文献   
147.
文章对东华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2004级商务英语专业98名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好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职学生的英语感知学习风格的总体趋势及英语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并对产生这种趋势及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8.
设计是一种社会活动,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各种生活需要。艺术往往是创造者自身的感情宣泄,属于个人行为和个人感情的表述,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9.
不同的学习者认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他们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向也不尽相同。对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200名新生的感知学习风格进行了定量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向与性别、文理科及高考英语成绩等变量进行了t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0.
感性世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渝生 《求是学刊》2000,1(5):35-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为对单纯思辨传统的扬弃。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冲破了理性世界的束缚,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对感性世界理论的理论内涵的分析,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