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从后结构主义的独特视角对我国当代青春文学进行了解读。第一部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双重在场说明了当代青春文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第二部分平等的对话与互动分析了当代青春文学畅销的缘由;第三部分自反性的回归剖析了后结构主义对我国当代青春文学发展能提供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We present a comparison of two cases of ‘parading protest’ that share roots in a long Anglo-European tradition but unfolded in very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Both Orangemen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Washingtonian temperance activ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de strategic and contentious use of the power of socially-approved meanings attached to parading. These different cases of parading turned to protest as elements of the ceremonial parade were appropriated by working-class groups to challenge authorities and rally others to the cause. We argue that the centrality of symbols and ritual in social movement, their polysemous character, the authority associated with them, and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they operate help explain how parades may be appropriated for both orthodox and insurgent purposes.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历史学界研究著作中出现了一个趋势:研究初期,社会史和劳工史在女人史研究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着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对女人史起源的界定分歧,尤其是1968年社会运动之后,受第二波女权运动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学者开始从宏大结构分析的社会史转向更侧重于文化和话语分析的微观史研究,期冀用“性别”来区分将生理性(别)视为个人身份认同的物质属性的概念,认为男人和女人行为规范具有社会建构的可变性,揭示其贯穿时空流转被建构的本质.从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中期,女权主义在理论和方法论争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英美历史学界接受后结构主义影响,从概念上挑战既有“男人”、“女人”社会范畴的稳定性,历史地研究性别关系在以往时代的演变,进一步动摇了历史学科以往的研究.通过分析、总结三个不同时段的四本代表作,揭示了女人史的发展路径:从作为社会史的女人史,到性别史,再到后结构主义性别史,以此探析女人研究领域分析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及后来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教育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基础上,提出“文本解构”、“形而上学传统颠覆”以及“主体消解”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这些特征对知识观、课程观及师生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对教育实践变革提供了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considers key developments in social work in thelast decade.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Australia, British socialwork (and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is seen in a particularperspective. However, 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are possible.Thu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wo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developments:the ‘search for uncertainty’ in post-structuraltheory and the ‘search for certainty’ in evidence-basedpractice. It concludes that both, in different ways, describesocial work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7.
戴维·威廉森是当代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紧扣时代主题,语言生动幽默,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威廉森往往使用反讽来实现戏剧的幽默效果和讽刺目的,在《死白男》中威廉森以反讽式语言和语境讽刺了后结构主义理论,捍卫了澳大利亚的白人神话,扮演了文化斗士的角色。威廉森的保守立场使得该剧备受争议,他也因此成了文化论战的反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理论、读者反应论和后期结构主义理论等文学批评方法,对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熟悉黑夜》一诗从作者、文本及读者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从而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论证了诗歌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9.
无论多么特殊,文学毕竟是一种意识形态,终究是时代、社会及个人存在的反映。因此,无论有意无意,作家对于时代的把握程度决定了其作品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时代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工作者尤其是理论工作者难以回避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当今时代特征及文学和文化理论嬗变这两个维度对跨国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学观念进行一次宏观的扫描。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对于哲学话语转型的探讨成为理论家们热衷的一个理论焦点。本文就康德语言哲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从后现代的角度探讨了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文学与语言文学的关系,从而得到以下结论:霍梅客提出的"语言的流变是话题转型的哲学基础"这一说法有不成熟的一面,语言学的发展促成了文学进步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