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9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76篇
管理学   11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2篇
人口学   47篇
丛书文集   762篇
理论方法论   496篇
综合类   3881篇
社会学   820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336篇
  2013年   632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1.
ABSTRACT

This paper reports a nearly two-year intervention with staff at a major urban pediatric facility. The authors worked as trainers and consultants for two groups–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and Chronic Care units (CC). Following two days of training about grief and loss, highlighting skill building for work with traumatized and grieving children and parents, the consultants worked to develop teams which could provide a Winnicottian holding environment for staff. The efficacy of this staff training is analyzed and support needs of staff members are identified. Findings include varied willingness to make use of group support. Chronic care participants are more likely to expres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on-going support for one another, while ED staff members seem to prefer structured,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episodic support. The holding environment of the processing groups must be adapted to fit the needs of the medical sub-culture.  相似文献   
1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m practice with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Various interdisciplinary models are described, and the role of the social worker is specifically reviewed. As social workers practice as members of teams in a variety of context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13.
结合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案例,从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入手,理论融合实践进行分析,对以教育功能为主体、校办企业为基础的主导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实践性研究,并从管理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4.
加强社会实践 ,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5.
日本的内外文化体现在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以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在简单介绍内外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内外文化对日语被动形式的影响与作用。通过中日两种语言的比较分析,认为日语更多地采用被动形式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的内外文化因素。此外,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以及中日句式的比较,认为掌握内外文化的特点在日汉互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6.
人力资源实践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表明,探究社会网络在人力资源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揭示人力资源实践的构成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本文以615份有效问卷为样本,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构建网络的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柔性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网络的人力资源实践对人力资源柔性和组织绩效都有显著作用,而人力资源柔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社会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源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7.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残障程度趋重,残障类型、教康需求日趋多样化。我国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和康复的整合模式———医教结合,并在医教结合的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国内不仅对医教结合内涵、过程等方面未达成一致观点,学者们在其他一些问题上也存在争议。医教结合推进过程中,适用对象、学校教师、理论本身、政策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去解决,研究完善医教结合的理论与政策,促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8.
当代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在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正遭受到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当前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既是人类面临的重要伦理道德问题,也是我国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积极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珍爱生命的生态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关于人类来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具有相互影响与和谐统一关系的思想,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延续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的论述,关于人既属于自然界又是自然界长期演进的产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观点,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当代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积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引,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路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倡导生态环境民主、提高民众参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合力;三是提升政府生态服务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四是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本前提;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学习,为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创造重要条件,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作为新型网络底层架构技术的区块链已经开始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人类面对灾疫的实践活动既是社会非常状态下的治理活动,又是道德意志驱动的伦理实践。区块链技术因其具有多维价值特征与灾疫治理的伦理目标高度契合,有望为现有灾疫治理体系进行赋能。同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灾疫治理架构,区块链赋能灾疫治理的伦理风险在于其可能超越了治理活动的边界。因此,需要警惕区块链技术对灾疫治理可能存在的价值偏离。  相似文献   
120.
村落空间是村落历史的沉淀。不同于熟人社会研究的关系取向,文章引入空间生产的视角,基于南方村落的空间图式阐释熟人社会的空间秩序。“祠堂-阳宅”的平面空间图式定义了农民自然生命升华为道德生命的日常生活路径,而“庙宇-阴宅”的纵向空间图式定义了农民应对日常生活断裂的宗教生活模式。风水的空间实践镶嵌于村落空间图式,并促进了村落空间的结构化和立体化,而村落空间结构维系了村落熟人社会的公共性。可见,熟人社会的空间秩序是空间结构生产与社会秩序生产的统一。现代性力量逐渐抽离了村落空间的历史底蕴,释放了空间权利意识,导致村落空间结构破裂与熟人社会秩序紊乱。立足村庄社会的空间治理是突破村庄空间利益困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