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9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1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口学 | 28篇 |
丛书文集 | 196篇 |
理论方法论 | 93篇 |
综合类 | 938篇 |
社会学 | 272篇 |
统计学 | 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辛治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6)
批判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地位。这种地位不仅体现在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中 ,也体现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笔者以哲学批判思想为依托 ,提出了一般的比较教育研究批判模式 ,其核心成分有四 :比较教育的对象批判模式 ,立足点批判模式 ,过程批判模式和结果批判模式 相似文献
102.
社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析到综合再到复杂性科学三个阶段,与之相伴,科学方法论从还原论到整体论再到复杂适应论持续演进。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把被经典科学理性所简化、排除的多样性、无序性、个体性因素重新带回科学的视野,深刻了社会科学家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认识,指明了社会科学方法体系创新和突破的方向。但由于缺乏能够满足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要求的数据条件和技术手段,使其实际取得的成果远未达到人们的期待。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空前丰富的数据资源与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开辟出新的路径,计算社会科学已经形成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多主体社会模拟、互联网社会科学实验三大方法体系,为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社会实验等研究方法增添了全新的内容。复杂适应系统研究的技术实现正在成为可能,社会科学正处在一次突破性进展的前夜。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这为中国社会科学实现“弯道超车”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国社会科学界应当敏锐地觉察和把握这一重大机遇,积极推动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之在实现国际学术话语体系重构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范式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方法的科学性中寻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是本文的主线,通过方法找准主题、又通过主题确定方法是本文的宗旨。收集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的4种运动心理学专业杂志2000~2004年发表的244篇论文,应用科学方法论对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范式进行探微。结果表明:本世纪国际运动心理学仍侧重定量研究,客观研究较主观多,倾向描述性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提示,当今国际运动心理学方法论仍以量化为主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在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中拓展开来。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各种方法得以体现和运用的交叉地带。 相似文献
104.
侯友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4):71-75
20世纪初诞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较多地受西方修辞理论的影响。要提高修辞学的品位与社会功用,就必须继承中国修辞学传统,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学体系,重视中国古代修辞学学术传统,重新考虑修辞学的内容与体系、方法与方法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5.
我国主流的证明责任理念认为,当事人对自己的事实主张应当提供证据,不提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时应当承担败诉后果,这一观点是值得反思的。证明责任理论是法律适用的例外,即当当事人的的事实主张被证明为真实或虚假时,法官只需适用或不适用相应的法律规范即可作出判决,但当事实真伪不明时,逻辑上法官处于法律适用的两难境地。为了帮助法官完成判决义务,才产生了证明责任理论。所以,时下过分夸大证明责任对于裁判的意义,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06.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界创造性地提出"重估大传统",重新反思文化"大传统",以求达到对现有文明历史框架的超越与拓展。四重证据法作为"重估大传统"的方法论之一,在叶舒宪等人的一系列学术探索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四重证据法作为本土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学者为突破西方现代学科建制所作的努力,同时也在反思人文与科学之间对立的世界性思潮中,为弥补人文与科学的割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将结合实例,着重讨论多重证据法之第三重证据和第四重证据的性质及运用,透视其在方法论的维度上如何融合实证与阐释两种理路,从而有效地调和了人文阐释与科学实证之间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07.
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诗歌是精炼的艺术、文学的精华,纯正文学趣味的培养需要从读诗入手。将诗歌语篇纳入语用学研究视野并建立诗学语用学这一交叉学科可以拓宽语用学和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和层面。诗歌语言与自然语言本质上没有差异,它与作者和读者的心理乃至整个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外部语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采用内观和外观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研究方法探究其动态而多维的语用目的。诗歌语篇的互动性可以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取效行为理论模式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诗歌作品欣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环境权理论之反思与方法论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社坤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34-45
我国的环境权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广义环境权论、公民环境权论、狭义环境权论。现有环境权理论在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议。环境权主体方面,环境本身、人类整体、国家和单位是否可以成为环境权主体争议较大;环境权内容方面,环境权是经济性权利还是生态性权利,是实体性权利还是程序性权利,尚未达成共识。环境权研究欲取得突破,需要方法论的重构,即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结合、环境多重价值的认知、体系化方法的引入。 相似文献
109.
谷振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124-126
从应用写作的"术"科性质和我国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状况出发,对长期以来写作教学悬而未解的问题———知识转化为技能,进行了批判与思考:摒弃以讲授为核心的旧教学体系,建立以训练为核心的新教学体系;摒弃以阐述原理为主的旧教材,编制以培训能力为核心的新教材;摒弃以讲为主的旧课堂教学模式,构筑以指导学生训练为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0.
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48-153
随着20世纪哲学解释学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逐渐被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所超越,从而在"解释学转向"的基础上实现"本体回归","解释"遂上升为法概念论的本体。我们需要从知识论上对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