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9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1篇 |
民族学 | 13篇 |
人口学 | 28篇 |
丛书文集 | 196篇 |
理论方法论 | 93篇 |
综合类 | 939篇 |
社会学 | 272篇 |
统计学 | 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70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范式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方法的科学性中寻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是本文的主线,通过方法找准主题、又通过主题确定方法是本文的宗旨。收集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的4种运动心理学专业杂志2000~2004年发表的244篇论文,应用科学方法论对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范式进行探微。结果表明:本世纪国际运动心理学仍侧重定量研究,客观研究较主观多,倾向描述性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提示,当今国际运动心理学方法论仍以量化为主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方法已经开始在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中拓展开来。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各种方法得以体现和运用的交叉地带。 相似文献
102.
侯友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4):71-75
20世纪初诞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较多地受西方修辞理论的影响。要提高修辞学的品位与社会功用,就必须继承中国修辞学传统,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学体系,重视中国古代修辞学学术传统,重新考虑修辞学的内容与体系、方法与方法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3.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界创造性地提出"重估大传统",重新反思文化"大传统",以求达到对现有文明历史框架的超越与拓展。四重证据法作为"重估大传统"的方法论之一,在叶舒宪等人的一系列学术探索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四重证据法作为本土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学者为突破西方现代学科建制所作的努力,同时也在反思人文与科学之间对立的世界性思潮中,为弥补人文与科学的割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将结合实例,着重讨论多重证据法之第三重证据和第四重证据的性质及运用,透视其在方法论的维度上如何融合实证与阐释两种理路,从而有效地调和了人文阐释与科学实证之间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04.
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诗歌是精炼的艺术、文学的精华,纯正文学趣味的培养需要从读诗入手。将诗歌语篇纳入语用学研究视野并建立诗学语用学这一交叉学科可以拓宽语用学和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和层面。诗歌语言与自然语言本质上没有差异,它与作者和读者的心理乃至整个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外部语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采用内观和外观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研究方法探究其动态而多维的语用目的。诗歌语篇的互动性可以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取效行为理论模式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诗歌作品欣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环境权理论之反思与方法论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社坤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34-45
我国的环境权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广义环境权论、公民环境权论、狭义环境权论。现有环境权理论在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议。环境权主体方面,环境本身、人类整体、国家和单位是否可以成为环境权主体争议较大;环境权内容方面,环境权是经济性权利还是生态性权利,是实体性权利还是程序性权利,尚未达成共识。环境权研究欲取得突破,需要方法论的重构,即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结合、环境多重价值的认知、体系化方法的引入。 相似文献
106.
谷振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124-126
从应用写作的"术"科性质和我国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状况出发,对长期以来写作教学悬而未解的问题———知识转化为技能,进行了批判与思考:摒弃以讲授为核心的旧教学体系,建立以训练为核心的新教学体系;摒弃以阐述原理为主的旧教材,编制以培训能力为核心的新教材;摒弃以讲为主的旧课堂教学模式,构筑以指导学生训练为主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7.
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宝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48-153
随着20世纪哲学解释学等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逐渐被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所超越,从而在"解释学转向"的基础上实现"本体回归","解释"遂上升为法概念论的本体。我们需要从知识论上对本体论意义上的法律解释理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8.
袁楚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3-15,19
指出科学发展观为法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重要的行政法哲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即行政法"人本法律价值观"和行政法"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为评价行政法理性提供了标准和对象,为实现行政法理性运行提供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9.
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嘉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2-79
“解释”与“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分别被用来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方法论,并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新老实证主义者皆主张一元的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为楷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把握规律。新康德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张“理解”的方法论,强调从“意义”、“价值”的角度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哲学解释学提出了“解释学经验”的概念,将它作为理解的对象,意在把握科学活动与人类行为的本体论前提。笔者则提出“语境论”的解释观,将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的不同,归结为问题语境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0.
周民锋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111-114
黑格尔的"哲学史本身即哲学"认为,每一种哲学学说必有与之相应的哲学史观,两者应该而且可以达成互证.这一观念在当代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可以经由分析一种哲学史观的合逻辑性,来判定与之相关的哲学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在以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哲学、列宁哲学说明上述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之后,重点讨论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与其哲学学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