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210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930篇
社会学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1.
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作为孔子一生事业之象征,《春秋经》产生于华夏古典文明第一次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从体例与形式、取材与内容、大义与微言等方面观照,这部以编年史形式出现的儒学经典,与现代学科系统中的文化史,有诸多相通之处。《春秋》一书于后世之历史影响,是这部经典之作精神文化价值的深切体现。文化史视野中的《春秋经》的现代诠释,对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史的撰写,亦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12.
对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幻想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主题进行解读,揭露了美国上世纪20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萎靡和颓废。如同本杰明倒行的生命一样,情感、荣誉和梦想等表面上美好的事物最后也都走向了相反的一面。假象背后揭示的正是人们被掩盖的精神危机和灾难。  相似文献   
213.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14.
鲁迅的生命历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整体轨迹,富含着复杂的心灵密码.舍弃中小城镇而选择大城市,摒弃传统城镇而选择现代都市,可谓鲁迅城市之行中的内在逻辑,其心态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鲁迅的城乡之途实质上是一条生命跋涉和文化选择之路.鲁迅恰以走向城市为契机,以“新颢气”的现代文化精神为指针,永恒不懈地选择、探索,从而克服“脑力顿锢”的委顿心态,摒弃“村人”、“木偶人”、“人如机器”的角色,寻求“活”的生命状态,蜕变为现代社会充满“活”力的“捣乱”者,实现思想的自觉.  相似文献   
215.
辽宁作家于晓威的艺术创作蕴藏着多角度的自觉突破,在小说文体、叙事主题的丰富变化之中可以观测到他对精神力量的寻找,这种精神力量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它往往与现有的压抑性的要素构成一种对立;另一个是从人的可能性出发,它往往成为引导人物行动的内在动力。探寻小说人物复杂而真实的精神世界,追求小说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是于晓威点燃读者艺术想象篝火的打火器,也是引领读者踏入"形而上"精神之塔的艺术动员。  相似文献   
216.
生命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生命存在的态度和看法。在宏观宇宙的大背景下,从生命存在与进程的视角可将生命分为自然层次、精神层次、价值层次、智慧层次四个层次。佛教认为获得人身不易,应该珍爱生命,重视保护自然生命和丰富精神生命,提倡净化价值生命,提升智慧生命。佛教提倡超越生命的现有层次,通过个人努力不断提升心灵层次,尽量使人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最佳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17.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218.
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已经失去了支配教育的主体地位,但其精神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信念坚守、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其教育途径和方法,仍然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教育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19.
人生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觉醒。现实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昏睡和梦境当中。这里的睡梦不是指晚上躺在床上那种睡梦,而是指人对身心内外的境况及其真相不觉察的生活状态,这事实上也是造成各种身心疾病和人生不幸的重要根源。觉醒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彻底醒来,认识真相,活出真我,类似于传统文化所讲的开悟、明心见性或超凡入圣。觉醒是一个通往心灵宝藏的漫长旅途,而觉察就是这个旅程的开始。更深入的觉察就是观心、正念、活在当下等,这乃是传统文化中各种修行修心方法的核心,也是到达觉醒目标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20.
生态批评历来是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视角,作为其一个分支,精神生态批评近年来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谭恩美的小说《沉没之鱼》中,旅行团一行十二名游客,每人身上都带有现代文明人精神生态失衡的各种症状。他们通过东方之旅,在不断亲近、深入原生态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寻回本真的自我,治愈了各种现代病。东方之旅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和解之旅,一次现代人的自我疗伤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