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600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基于2011年甘肃T县247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总体满意,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在收入水平、阶层地位、收入分配公平感、生活水平比较、地位变动感知以及地位决定因素认知等变量上差异显著。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水平自评较高或自我感知地位上升对幸福感具有显著正效应。职业身份为干部和教师、拥有农用货车的农村居民幸福感较高。不同收入阶层依照不同参照群体的经济地位构建主观地位结构,且对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评价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32.
费希特是浪漫主义最重要、最直接的精神导师,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滋养了许多浪漫主义的核心人物,为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方法涂上了一层鲜亮的自我哲学色彩,并促使他们彻底摆脱了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费希特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对自我的解放;二、反讽创作观和人生态度;三、风格即人的审美原则;四、干预现实的实践愿望。但费希特对自我主体的过分夸大也导致浪漫主义有逃避现实、走向虚无的倾向。  相似文献   
33.
论剪纸艺术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剪纸的产生、发展及其造型观念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形式、功能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语言及其对作者感受的表达。  相似文献   
34.
价值的主体性维度及其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特性。从主体(人)出发,深刻认识主体,充分理解和把握价值的主体性,是研究和解决价值问题的关键。从主要关注客体转向关注主客体关系、特别是关注主体,立足主体性维度进行价值分析、乃至一切哲学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突出了主体的权力和责任,消解了价值的客观性神话、普遍性神话、以及所谓永恒的“价值真理”。而且,价值的这种“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现实,它本身是不可能被“摧毁”或“消解”的。  相似文献   
35.
本文研究了妇女发展状况主观感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各维度的重要性问题。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9个维度和54个三级指标构成;根据权重得分,9个维度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程度有所不同,排序结果依次为心理和生理健康、经济地位、就业与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医疗保障、政治权利、文化生活和对妇联工作的认识。研究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妇女群体对自身发展状况的主观感受,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36.
物质主义通常指一种强调物质拥有和社会声望重要性的个体价值观。高物质主义者在对外部目标的追求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之间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这个循环体系维系了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却也带来更低的自我评价、更高的不满意感和更负面的情绪反应。文章概括了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社会比较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人际信任与助人意愿的影响,也为指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开启健康的生活模式提供了建议和引导。  相似文献   
37.
胡风文艺理论中的黑格尔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苇  周斌 《齐鲁学刊》2001,1(1):123-128
胡风与黑格尔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历史关系。一方面,在文艺领域,胡风确实继承了黑格尔的某些哲学思想,这种继承使胡风的文艺思想在整个左翼文艺阵营中具有另类的风格。这在“事实”与“价值”的分立及其理论文本的“认识的魅力”、“黑格尔式的论证”等方面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意识深处,胡风对黑格尔式的哲学方式是予以“反抗”的。  相似文献   
38.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ir position in society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level of happiness, and thus that differences in happiness levels among countries in different welfare state clusters are influenced by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ir relative position in society (subjective position). The study drew on data from the European Social Survey. Two important findings emerged from the analysis. First, a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position in society is a more important predictor of happiness than objective measures such as income,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t position. Second,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s’ perceived position in society and their level of happiness is moderated by the welfare state.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ir position in society have less influence on happiness whereas in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we found a strong connection between subjective position and happiness.  相似文献   
39.
Abstract

The flâneur is well-known for being the most emblematic nineteenth-century observer of urban life. Critics have often compared the flâneur to a camera eye which records everything and insisted on the predominance of sight over other senses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This article emphasises the embodiedness of the flâneur’s vision, which is an experience of all the senses. Urban public space can be envisaged as a ‘metabolic space,’ in which “the links between background and figures are very unstable” (Augoyard 1991). The moving body of the flâneur, which can adapt to this changing space, seems to be in an ideal position to apprehend the metabolic body of the city. The flâneur is not only a “transparent eye-ball” (Emerson 2003), he is “a living eye” which communicates with all the other senses and captures the whole experience of moving through the city. By looking at texts by Balzac, Baudelaire, Dickens and Charlotte Brontë, the article shows that flânerie is a sensory activity that shapes our perception of the city as much as the city shapes our own flâneries by transforming our bodies into scribes who write the “thicks and thins of the urban text” (de Certeau, 1984).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