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57篇
丛书文集   91篇
理论方法论   125篇
综合类   599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Consequentialist foundations for expected utility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Behaviour norms are considered for decision trees which allow both objective probabilities and uncertain states of the world with unknown probabilities. Terminal nodes have consequences in a given domain. Behaviour is required to be consistent in subtrees. Consequentialist behaviour, by definition, reveals a consequence choice function independen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decision tree. It implies that behaviour reveals a revealed preference ordering satisfying both the independence axiom and a novel form of sure-thing principle. Continuous consequentialist behaviour must be expected utility maximizing. Other plausible assumptions then imply additive utilities, 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and Bayes' rule.  相似文献   
62.
王彦斌 《社会》2007,27(6):189-189
对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组织认同的测量思路,从大的视野看,应该既从组织成员对组织与自己关系的内在体验和感受,也从其对这种关系表现出的外显性行为两个方面实施;从具体操作言,还应寻求组织认同中个体的主我认知与他我认知的统一,把二者的测量得分合二为一后,求对同一个问题的整合结果。测量量表的设计与编制应该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在设计心理倾向测量的同时必须考虑测量内在心理和外显性行为表现两个层次;二是在测量这种主观意向倾向时应注意从主我与他我的两个方面。实际的测量结果有降低测量的主观性偏差和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63.
64.
孔教运动可上溯到维新时期。维新时期康有为、谭嗣同等所倡导的孔教运动是其整个社会改造工程即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基础性工程。它力图借助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完成儒学的宗教化过程,实现儒学向新形态的过渡,以期达到文化救亡(保教)的目的。民国时期康有为、陈焕章等所倡导的孔教运动是维新时期孔教运动的继续,但由于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造成儒家传统的断裂,此时的孔教运动已由文化救亡转向文化主位性的捍卫。孔教运动的领导人先欲借助光绪帝,后想依靠袁世凯、黎元洪等实现孔教国教化之梦,由此而染上了政治机会主义的污名,但孔教运动尊孔而不复古,它是儒学现代出路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6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what we call the “dermatologization of life” and how it regulates the ways in which acne sufferers relate to their skin. We refer to these ways of relating to the skin as “skin sensing”.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online narratives found on the website acne.org, we demonstrate how the skin sensing bound up with dermatologization both converges with and diverges from biomedical understandings of acne in three key contexts: the hormonal, the alimentary and the nocturnal. In doing so, we show that skin sensing involves a complex combination of pleasure and pain, excitement and exhaustion, and work and play. Ultimately, we suggest that the ways in which acne sufferers sense their skin open up a set of possibilities that not only disable but also enable them as they embark on the often all-consuming quest for a clear complexion.  相似文献   
66.
周怡 《学术交流》2001,(2):113-118
石涛试图以哲学的高度,把他对绘画的全部认识贯通起来.他以"一"这个道家特殊的哲学概念替代了以往画论中的"道".这是介于"道"与"万物"之间的一个概念.一方面,它有"道"的生成意义;另一方面,又是物自体."一画"是人类依据于自然的创造,它打破了自然的原始状态,铭刻上人的意志.石涛在继承中国哲学关于宇宙起源、艺术起源学说基础之上,又强调了艺术家主体创造的因素.以此冲破因袭的成法,创造出一个"我法".所以石涛认为,受先于识,要把握一画之法,就要强调艺术家自身对自然的感受,固守成法必然导致自我感受的丧失,惟有不受任何概念束缚的"一画"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也表现自我.  相似文献   
67.
田东奎 《唐都学刊》2002,18(1):26-29
中国近代的主体意识学说是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主体意识学说 ,并与之交融、碰撞的产物。主体意识学说构架有三个组成部分 ,即利益观、权利观、平等观。主体意识学说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迟滞、缓慢 ,使主体意识学说向纵深的发展不够 ,同时 ,该学说还存在一些封建糟粕  相似文献   
68.
网络思想教育的内质规定与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雪开 《学术交流》2002,(6):155-157
在网络思想教育中 ,应明确教育者主体地位与受众客体地位的内质规定及其表现特征。这对于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 ,更好地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9.
魏福林 《江右论坛》2007,8(3):38-40
objective test has only one correct answer, while subjective test has a range of possible answers. Because of this feature, reliability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the marking of the objective item, while the marking of the subjective items is reliable. On the whole, a good test must contain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est items.  相似文献   
70.
论生产力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唐都学刊》2004,20(3):98-100
生产力系统自我运动最深刻的源泉来自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即主体的需要以及不断发展着的需要与客体不能完全满足主体需要的矛盾和人的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