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2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405篇 |
理论方法论 | 82篇 |
综合类 | 1951篇 |
社会学 | 28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163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178篇 |
2009年 | 136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215篇 |
2006年 | 209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57篇 |
2002年 | 128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20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娄珍莲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3):83-85
根据翻译的特性对话语建构的七项原则给予阐述并将之运用于Fletcher翻译的唐朝诗人孟郊的五言诗《古别离》。话语分析对语言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进行动态研究而不是结构本身的静态描写。它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2.
周远成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5):13-15
从<论语>文献学来考察,孔子对女性是正面肯定和赞颂的,而非歧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为女子呜不平,并非秦汉以来,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们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个人需要的故意曲解.为此,应从<论语>内证和有关文献及文字训解、社会思潮和传统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辨证,以还孔子女性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23.
俞珮靓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22-26
《接骨师之女》是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从流散批评、身份认同以及"第三空间"建构等角度,对小说《接骨师之女》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考察,可揭示三位女性对身份的困惑、疏离、接受和重新建构的内在因素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24.
胡建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111-115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为产生期,唐代为拓展期,宋代为充实期,明代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文论情景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历时承传、梯度拓展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25.
章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704-709
东方学产生于西方殖民化东方的过程中,其精神实质是西方为统治东方而制造的权力话语。《东方学》一书的主题,一是清理东方学的历史演变,二是揭示东方学的理论要旨。《东方学》的学科方法和基本观点对于当前中国的学科建设和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26.
王满特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公元 7世纪印度古代文学理论家檀丁所撰诗学理论著作《诗镜论》译为藏文以后 ,藏族学者争相传习 ,蔚成风气。它和藏文古体诗的创作相结合 ,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 ,已经成为藏族文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对蒙古族古代文论产生了巨大影响。蒙古族喇嘛学者用藏文撰写诗镜论注释和诗例 ,极大地促进了它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对蒙古文学的影响。这些注释著作作为蒙古族古代书面文论文献的最初篇章在蒙古文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27.
刘毓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5):43-48
锺惺是晚明<诗经>文学研究高潮中涌现出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诗学家".他提出了"<诗>活物说"的理论,并以此为导向,揆之性情,参之义理,对<诗经>作了别开生面的评点,在<诗>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诗经>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8.
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水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63-67
文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体裁,除具有说部性质、随笔式的狭义“文话”外,还有理论性专著、资料汇编式、选本评点式等不同著作类型。这四种著作类型都在宋代开始集中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在明清两代更显繁荣。其在文道、文气、文境、文体、文术、品评等方面,均蕴含真知灼见和艺术经验。对其价值的评判,经过对“五四”的反思,当能更趋全面和科学。 相似文献
229.
王达敏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1):80-90
乾隆十九年(1754)前后,戴震等名流汇聚京师,汉学之潮涌动于帝都学坛。青年姚鼐受此激荡,将为学重心从此前的溺爱辞章向经史考据转移。这是姚鼐学术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转折。这次学术转折的标志是姚鼐求拜戴震为师。姚鼐约在乾隆二十年秋初结识戴震,对其学术造诣至为钦敬;秋末郑重上书,乞列门墙。尽管姚鼐的请求被拒,但此事既没有中断他与戴震之间的学术交往,更没有妨碍其学术方向的调整。姚鼐此后直到任职四库馆(1773)前夕,以戴震为学问楷模,认同并预于汉学潮流;辞章在其为学中降至末位。姚鼐的学术转向及其后来与汉学派的复杂纠葛,对其建立桐城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30.
王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29-137
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延安"解放区"的叙事诗歌《王贵与李香香》,随着建国前后"新的人民文艺"建设及其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变迁,作品版本也经由出版者及作者的多次修改而形成了不尽相同的文学版本及其文本形态.本文从文献学及版本资料研究的角度着手,通过对其作品版本的流传及其变迁与文本修改的汇校及分析,探讨不同时期及其时代背景之下"当代文学"的政治印记及意义变化,以及中国当代叙事诗歌的艺术建构及其文学史叙述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