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8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2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26篇 |
理论方法论 | 77篇 |
综合类 | 322篇 |
社会学 | 127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陈元九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6):9-11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和阐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策略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基本思想包括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与农民结成同盟军、与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等方面 ,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及毛泽东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2.
李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13-115
现代市场环境的改变,使得营销渠道管理在企业营销运作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要素.传统营销渠道成员关系的冲突在所难免,现代营销渠道的主题是合作.依据现代营销渠道管理理论,应重视解决渠道冲突和寻求渠道合作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3.
物流外包:从随机结盟到战略联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99-104
该文在比较随机结盟的物流外包与战略联盟的物流外包本质区别后,提出通过建立恰当的契约机制可以实现从随机结盟的物流外包向战略联盟的物流外包飞跃的观点。在总结物流外包契约机制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博弈双方信息是否对称以及博弈方横向之间是否存在竞争性关联等两个维度,构建了物流外包契约机制体系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物流外包博弈结构契约机制的决策机理,并指出了相应的契约决策条款及契约机制类别。 相似文献
24.
费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93-99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针对“农超对接”中超市为确保农户提供高质量安全农产品,对农户实施参与和激励约束的问题,建立模型并利用库恩—塔克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超市为主导的“农超对接”模式中,若要满足农户参与和激励约束,则超市收购高质量安全农产品与其他采购商收购低质量非安全农产品的价格差额,加之超市对农户种植农产品的单位投资补贴之和,应该等于农户种植高低质量两类农产品的单位成本差额;同时若农产品质量检测不合格对农户施加的边际惩罚额应等于超市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的边际成本。并据此提出建议,为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推广和实施“农超对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
合作是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统筹、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方向,是优化配置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耦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重要保障。以大学联盟为视角,基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立足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借鉴国外大学联盟的经验,从明确目标、平等互惠、创新形式、加强自律和创设氛围方面提出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6.
郭丽环 《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4):21-23
针对物流企业联盟虚拟化构成中资源分享的重要性,通过蛙鸣博弈的分析,提出实现虚拟物流企业联盟资源共享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
易雪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
科技期刊应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调整期刊社内部组织结构,发现共用资源、开发资源的新用途,创新服务,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整合期刊社的内部资源;同时还可采用多角化经营和战略联盟等模式整合外部资源以全面提高期刊社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8.
文章从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角度,将流行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六月会主体节目之一"玛泽"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并就"玛泽"节目的历史和宗教渊源关系,民俗形成过程,以及对军事、生产活动中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9.
Nowadays, many wicked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issues require organizations from multiple sectors to form cross-sectoral alliances. Cross-sectoral alliance networks can transfer resources and signal affiliations and value alignment between strategic partners. The communication of cross-sectoral alliances is a form of CSR communication that serves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goals and objectives. Drawing on the literature on digital CSR communication and legitimacy theo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ich legitimacy needs shape the formation of cross-sectoral ties on Facebook in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bining data-mining, text-min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exponential graph modeling,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structure of a network among 3071 organizations across multiple sectors. Findings show that organizations’ cross-sectoral tie formation is mainly driven by social legitimacy and alliance legitimacy needs. 相似文献
30.
Ben Ong Rachel Barbara‐May Judith M Brown Lisa Dawson Carl Gray Andrea McCloughen Kristof Mikes‐Liu Anna Sidis Rajiv Singh Campbell R. Thorpe Niels Buus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19,40(4):416-428
Open Dialogue is an approach to working with people and their families experiencing psychosocial distress. Interest in Open Dialogue in Australia has been growing recently, raising questions about its ada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o local contexts. This article is an attempt to answer some of th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e have encountered in training and discussions about Open Dialogue. We attempt to provide responses to questions of how Open Dialogue is different to what is done already, how it fits with current approaches, how you know if you are doing it, whether it is passive or just about doing reflections, issues about including the social network, and concerns about the evidence base. This article aims to present a variety of viewpoints in relation to these questions and to hopefully further discussions on how Open Dialogue can be implemented and adapted to Australian health care and social care contex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