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生活的顽疾,扶贫政策则反映了政府对于贫困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程度,并且直接影响扶贫的实践和成效。妇女的就业状况对西部贫困地区整体的就业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2.
杜甫出生于奉官守儒的家庭,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孔孟仁性伦理的思想,把儒学视为安身立命的思想家园。杜诗蕴含的仁性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涵了博爱、扶弱、俭德与其荣辱伦理思想,其基本特征具有性情之真、济世之善与人格之美等特点,杜诗仁性伦理对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3.
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责任推断、情感体验、群体关系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责任判断、情感体验、群体关系和提供帮助上存在相关性。维纳提出的行为归因→知觉控制性→责任推断→情感体验→提供帮助的理论假设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对他人的责任归因、情感体验、群体关系,影响大学生是否愿意提供帮助行为。内外群体关系影响助人行为,大学生对内群体成员更愿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4.
高校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生力军。高校之所以把扶智赋能作为扶贫的根本目标取向,是因为教育亏欠导致困难群体能力贫困、就业半径收窄、精神自我设限及贫困代际传递,也制约着现代农业及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培育。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已经摸索出“扶业”“扶智”模式、强师帮教双助模式、培才“扶医”送健康模式、“学历+技能双提升”模式及全口径赋能帮扶模式等行之有效、特点各异的帮扶模式。但也存在认识不到位、行为短期化;校地沟通衔接不顺畅,资源整合利用程度低;帮扶缺抓手、培训内容方法不够接地气等问题。要使高校扶贫提质增效,充分彰显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应一体谋划,统合系统内资源;着力打好产业帮扶科技牌、立体培训组合拳;拓展“互联网+”帮扶链;把教研课题带到地头田间;充分发挥政府在校、地、企之间的穿针引线作用。  相似文献   
3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党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强大的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如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感并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与学校学生工作相结合,建立学生党支部灵活运行机制与党员继续教育机制,并落实“党建带团建”的机制。  相似文献   
36.
作为婴幼儿早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照护服务直接影响婴幼儿当前及随后的身心健康发展。美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相关政策以身心健康、强健家庭和积极的早期学习经验为三大主题。在梳理美国重要政策举措的基础上,根据全美最新发布的2019年ECPP调查数据分析美国3岁以下婴幼儿接受家庭式照护和机构式照护的现状。对比中美两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供需实践,提出了对促进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7.
Toddler Peers: From Nonverbal Coordinated Action to Verbal Discours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wenty-four toddlers (24 months of age) interacted with an adult play partner who experimentally created two different nonverbal interactive contexts surrounding her speech to the toddlers. One, a nonverbal imitation game, mimicked that hypothesized to facilitate toddlers' discourse with one another. The second mimicked another frequent form of toddler peer interaction, parallel play. After establishing the nonverbal context, the adult verbally described her own or the child's nonverbal action. Being engaged in nonverbal imitation games facilitated toddlers (1) responding verbally to the adult's speech in a topically well-connected way and (2) maintaining topically-connected responses over successive turns. Using nonverbal imitative acts, toddlers appear to nonverbally negotiate a topic for their interactions that facilitates their skill in verbal discourse.  相似文献   
38.
摘 要: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7所婴幼儿托育机构的39名托育教师指导家长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托育教师有较高的指导家长意识,但指导过程缺乏反思;面对面个别指导是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指导家长方式,集体指导更便捷,但指导效果较差,存在“形式化”现象,过程缺乏连续性;指导内容以培养婴幼儿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为主,婴幼儿游戏方面的指导还有待提高;托育教师指导家长现状主要受其专业能力水平、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情况、托育机构制定的教研活动和评价体系所影响。  相似文献   
39.
《Journal of Child Custody》2013,10(3-4):33-43
ABSTRACT

The court, child custody evaluators, and mediators are often faced with difficult decisions regarding how to best meet the needs of children from families who are involved in child custody disputes. In some cases, the court, child custody evaluators and mediators are asked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parenting plan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hen decision makers are faced with actual cases, they are likely to be assisted by lines of inquiry that help them gather the most relevant data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t h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13 criteria that decision makers can use to reach conclusions about whether overnight visits would be advisable with a given infant or toddler. The criteria are considered neutral and are not based on any bias or preconceived opinion about whether overnights with infants and toddlers are or are not advisable. Instead, the criteria proposed provide the decision-maker with an objective way of structuring their thinking about a particular case to insure that all pertinent inform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before reaching a conclusion about whether overnight visitation is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a given child.  相似文献   
40.
夏福斌 《管理评论》2020,(1):187-196
组织公民行为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主要以"好公民"为视角,探讨了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与后果,至今少见从第三方(旁观者)视角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对旁观者而言,他们可能对"好公民"的组织公民行为本身、动机以及结果形成负面认知,因而可能做出伤害"好公民"的不道德行为。为系统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的这种不道德旁观者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提出了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下研究"旁观者不道德侵害好公民"之问题的新思路,分别依据社会比较理论、情感事件理论以及归因理论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和过程机制。这一前瞻性的探索工作,不仅剖析了旁观者为什么以及如何对"好公民"做出不道德行为,而且也为研究"组织公民行为的黑暗面"探究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向,推动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