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6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91篇
民族学   36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167篇
理论方法论   139篇
综合类   937篇
社会学   275篇
统计学   10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Multi‐country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MRCTs) are common in the medical literature,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recent discussion. In many MRCTs, an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effect homogeneity across countries or regions is conducted. Subgroup analysis principles require a significant test of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claim heterogeneity of treatment effect across subgroups, such as countries in an MRCT. As clinical trials are typically underpowered for tests of interaction, overly optimistic expectations of treatment effect homogeneity can lead researchers, regulato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o over‐interpret apparent differences between subgroups even when heterogeneity tests are insignifican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some exploratory analysis tools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present three measures derived using the theory of order statistics, which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magnitude and the nature of the variation in treatment effects that can arise merely as an artefact of chance. These measures are not intended to replace a formal test of interaction but instead provide non‐inferential visual aids, which allow comparison of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or other subgroups and are a useful supplement to a formal test of interaction. We discuss how our methodology differs from recently published methods addressing the same issue. A case study of our approach is presented using data from the Study of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Patient Outcomes (PLATO), which was a large cardiovascular MRCT that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y in the literature. An R package is available that implements the proposed method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2.
李树政 《云梦学刊》2003,24(5):62-64
秦牧的作品在我国当代文学中久负盛誉,其影响远及海外,近十年对其创作的学术性研究,与现代文化传播活动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3.
数字时代的媒介互动与传统媒体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与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相对比,才具有意义;换言之,传统媒体因为新媒体的崛起而被赋予某些其原本不具备的象征意义。同样地,新媒体也是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比中凸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竞争排斥又相互依存。同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身处相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无疑面临某些共同的困惑和相似的选择;同时,作为相对比而存在的两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又面临着各有差异的受众,代表着不尽一致的利益诉求,因而必然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心理期待,在一些问题上又必须作出不同的选择。作为社会公共传播机器,新旧大众传播媒体除了相互印证而获得其存在的价值之外,随着人人皆媒体时代的到来,还与日益兴盛的自媒体传播构成竞争。这使数字时代的传播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微妙。如此,传统媒体便又多了一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4.
本文立足社会转型时期的传播现实,结合当前舆论引导中新的特点,借鉴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的理论成果,对传媒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文章提出:有效的舆论引导是以体现引导和参与的主体互动为特征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传播主体的主动性、指导性和权威性,而且有利于增强接受主体的依赖性、自主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35.
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小也 《河北学刊》2004,24(6):162-170
以往属于农民战争研究领域的"钟人杰起义",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下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随着不同性质的资料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它们之间的种种矛盾亦凸显出来,而这正是更具解释力的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6.
张帆 《社会》2022,42(1):180-211
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本文考察了家庭背景和班级情境对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跨群体交往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的跨群体交往具有积极作用,但本地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跨群体朋友数量反而越少。总体而言,班级异质性与学生的跨群体朋友数量之间呈倒“U”型关系,但随着班级异质性的上升,流动儿童的跨群体朋友数量呈下降趋势,本地儿童则正好相反。所属群体跨群体社会交往越多,学生拥有的跨群体朋友数量越多,并且这种积极作用对本地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外部群体的封闭性越强,学生跨群体朋友数量就越少,并且这种消极作用对流动儿童更强。最后还发现,上述班级情境影响效应的群体性差异主要存在于本地儿童数量占优势的班级。  相似文献   
137.
针对现有移动学习系统存在缺少多媒体答疑互动和基于题库的作业练习、视频内容过长、教学过程不完整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移动学习系统。该系统具备短视频课程学习、多媒体互动问答和基于题库的作业练习等功能,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闭环系统,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内容学习、提问和练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8.
高校扩招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这些对策主要是:质量并重,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促进办学主体社会化,推动高校后勤改革。  相似文献   
139.
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0.
徐志辉 《齐鲁学刊》2004,1(4):99-103
天人感应观念在东西方都曾长期存在。在中国,阴阳五行、观物取象、占卜预测、方技术数、典章仪式和谶纬之学中都渗透着天人感应观念,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这种观念表现为大小宇宙论,它也同样广泛存在于文艺复兴之前的整个欧洲,并通过星象学、各种巫术、宗教仪式和墓葬形制表现出来。这种现象表明了人类早期有着大体相同的宇宙观念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