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反本质主义者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根本症结,简单归结为等同于西方哲学基础的那种形而上学传统的元叙事模式,亦所谓"真理"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认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是一种"错位"的归结,并形成对真正症结,即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政治形而上学为基础)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的"遮蔽",因而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刻解构;中国文学理论也应有所构建,不应走向反本质主义者式的极端解构,而应通过"个人写作模式"进行开放而多元的本质个性化言说与构建,使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走出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的本质主义观念及其思维方式,促进其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2.
我国汉代谣谚文化异常兴盛,其兴盛原因除谣谚艺术本身的发展、完善与传承外,还有官方发掘其功能,利用相关政策加以运用的影响。当然,谣谚作为人类生活中的现实艺术,最主要的职能应是满足于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汉代,有适宜于广大群众从谣谚艺术中获得精神需要的社会环境,这是谣谚文化在汉代比较兴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3.
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接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理论,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要求,更是客观现实和面向未来的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
法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政体沿革体现了权威主义与反权威主义政治间的冲突,此种冲突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国家行政权与立法权间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中央集权的崇拜、对权威的渴求和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在法国的政体沿革中,权威主义政治在较多时候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5.
郝建忠  叶春青 《阴山学刊》2006,20(1):103-104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中既独立运行,又紧密联系的两方面系统工作。认真分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的区别及联系,正确理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既独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创新性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职工在生产经营中的自觉性,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良性互动格局,推进现代化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稳步、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6.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 ,君与臣共天下的情况 ,是不多见的 ,即或出现也为时短暂。唯有东晋百年间始终是君与臣共天下。东晋这种君臣关系上的平衡状态的形成和几乎牢不可破 ,显然是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 ,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它稳定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促进了东晋的安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27.
多元利益之间的平衡是宪政的基本原则,缺乏这种平衡性,宪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自辛亥革命走向民主共和的近百年宪政却从来没有实现这种平衡,最终导致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其实,多元性是宪政平衡的基础,宪法是宪政平衡性的表现,议会和政党政治是宪政平衡的保障,宪政的平衡性以价值中立的程序为中介。总结西方和我国民国初年宪政平衡性的经验教训,对今天协调多元利益之间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逐步走向宪政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国家—社会关系视域下的农村基层政治形态在后税费时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基层政权—村干部—村民的权力关系角逐中,干部统制的权威和认受性基础与取消农业税前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新一轮的农村发展政策偏差运行之上,使得"农村经营政治"逐渐凸现,并产生了双重社会后果,其一是农村社区新型贫困,其二是干部权威和认受性受到削弱,对农村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侵蚀作用。  相似文献   
29.
30.
Using data from the Two-Per-Thousand National Fertility Survey, this research analyzes how son preference, a deep-rooted cultural norm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ffects compliance with China's one child population policy for women at risk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9 to 1988. Four events after the first live birth are used to evaluate compliance with the policy: (1) certificate acceptance (an indicator of future fertility intention); (2) the use of contraceptives (an indicator of intention to prevent a subsequent pregnancy); (3) the occurrence of a pregnancy subsequent to the first live birth (a potential violation of the one child policy), and (4) among those pregnant, the likelihood of an abortion (an indicator of compliance by preventing a second live birth). It is found that son preference is still prevalent in China. Although the effect of son preference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urbanization,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have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its influence on women's compliance.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son preference on the compliance is not altered by government control. Preference for sons continues to be a factor discouraging the compliance with the one child policy.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4 April 1993, Cincinnati, OH, U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