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4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8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0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610篇
理论方法论   367篇
综合类   2949篇
社会学   27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43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是对技术伦理视角下教育伦理的再塑,主要面向解决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困境。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五种规范伦理学进路:功利论、义务论、契约论、正义论和美德论,以该理论为基础分析人工智能教育当前主要伦理困境,呈现出功利主义技术观与非功利主义教育观的矛盾、技术与教育多重主体行为的矛盾、技术正当性与个人权利的矛盾、技术引发教育平等与社会不稳定性的矛盾、技术动机与教育本质的矛盾,需从制度、个体和组织三个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02.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早期人类思想史中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二者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方法原则也迥然相异,但二者道德教育的现实与理论起点却又有诸多的相似点.比较、反思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传统、批判性地吸收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对推进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立德树人居于学校教育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需要将其落实到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中。但是,在课程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将其简单化为“课程+育人”的生硬结合,导致课程育人容易陷入理论教条窠臼。为此,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校课程育人在目标要求、重点内容、转型路径上的人性化、时代化和数字化本真意蕴,从教师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开展育人实践。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的育人效果而言,可以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实施、结果呈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推动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05.
现代语境下,文如其人或文不如其人成为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二者都现实存在。借章学诚提出的文德说来探讨复杂的人、文二者关系,从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对人、文关系的迷惑提供一定的视角,认为:作者、读者临文时的态度达到“敬”与“恕”是现代语境下人、文关系统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6.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伦理学的本质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虽作为两门不同的科学,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但实际上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学科交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二者对于人的反身性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追求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作为人的最本质需求,客观上要求人们对自我反身性进行建构,而这种建构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伦理学的学术使命以及价值体现。文章就如何更好地发挥二者对于人的反身性的建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国务院、教育部、河北省和河北工程大学出台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规章制度进行研读、分析,梳理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行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十六个维度;引入鱼刺分析图作为分析工具,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应的十六个维度核心因素归纳整理为四大类、二十个小类因素,绘制成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影响因素鱼刺分析图,给出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因素一览表;结合河北工程大学实际,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行为与师德师风建设影响因素鱼刺分析图为分析脉络,经过实地调查、走访,总结了该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发现了该校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建设所存在问题;提出了优化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实现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8.
This study examines and compar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W (Meaning of Work) among Jews and Arabs (Muslims and Christians) in Israel and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work ethics among these ethno-religious groups. The MOW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on 898 Jewish, 215 Muslim and 103 Christian respondents who were currently working. The MOW dimensions were: economic orientation, entitlement norms, obligation norm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rientation, intrinsic orientation and work centrality. The findings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st of the MOW dimensions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us groups. Overall, demographic factors partially explain the MOW differences. The MOW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can be explained mainly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Since there is mass Arab (Muslims and Christians) immigration from the Middle East to Europe this study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work and their work values and ethics.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organiz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9.
This article comments on infantilisation by attending to South African adul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D) care through an intersubjective ethics of care lens, and shows how such an ethic can shine light on shifting our responses towards ID. Care performance data were gathered from three sources within two South African specialist ID care sites – from 10 adult residents, 16 nurses as spatiotemporal carers, and three wards as ethnographic sites. Deeply embedded and interwoven throughout various care practices is the disabling of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impairment when literally referred to as ‘children’. These adult-unmaking processes constitute practices that fall short of Tronto and Kittay’s caring societies ethic. Care exchanges generate relational and intersubjective spaces in which people are understood as never meeting full criteria for personhood. Infantilising care dynamics require urgent attention if we wish to change ways in which ID is viewed and responded to in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110.
The concept of ethics and morality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which penetrates the dai-ly life of every ethnic group .It has a wid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standardizing people's behavior, their jud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