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舞具有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舞没有任何唱词,自始至终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就舞和健美操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具有十分相近似的属性。把传统民间艺术舞改编成具有现代气息而又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系列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殷商时期的乡人禓()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禓"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46-250
南丰古作为现今保存完好的一类古代艺术品种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了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南丰舞音乐,是音乐品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南丰古音乐"吟诵调"的"音声"艺术特点不仅孕育着本区域原始的民间音乐雏形,同时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当代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创新当代艺术形式和音乐形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字早已被列入生僻字的行列。事实上,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在江西省中部山区一个叫石邮村的古村落里,抑扬顿挫的牛皮鼓声在每年大年初一早晨清冷的空气中响起。神秘古老的面具随着刚劲简洁的肢体语言超越时空般地出现在一个个历经岁月洗礼的场景中。在这个民间传统信仰普遍缺失的年代,这个偏僻的村落以“”的形式固守着汉族——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源于自身的,最原始最本真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咒语在祀活动中,师往往通过特定的咒语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领会并传达神的意旨,驱邪降妖,祈福禳祸。那些伴随着咒语的哼唱与呼号也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悲哀与欢乐,而是与咒语有关,去呼吁、召唤神的显灵,去传递神与人之间的信息。咒语巫术是原始初民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在坛巫术中,“最神秘、最深奥、最有哲理、最起作用的也就是那些在先人们看来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咒语。在湘西一带土家族、苗族祀活动中流传着许多这样的语咒,著名的《梯玛神歌》便是土家族“梯玛”(法师)在法事活动中所念的咒语和…  相似文献   
6.
论南丰傩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起始于秦汉时期,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跳"、"搜"、"圆"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成为南丰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俗赋除了具有铺写、用韵、虚拟等赋体特征之外,又兼有浅近、诙谐、实用等的俗文学性质。依俗赋的特质,可将其分为祈愿、诙谐、故事寓言、隐语、认知、铺叙、论辩等类。祈愿类俗赋有驱辞、上梁文、撒帐辞等民俗应用文。祈愿类的俗赋含有基层民众的生活愿望,表现出铺排的文学效果,兼具有民俗研究与文学欣赏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流坑傩     
流坑包括行靖与戏两部分,其内容和演习风格反映宋明时期宫廷与军队祭的风貌.是抚州又一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9.
文秋红 《职业时空》2008,4(8):40-40
,又名江西,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而且自成文化体系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从古至今,风不绝。在许多农村经常有各种祭活动,特别是南丰、上栗地区。南丰县不仅保存有各种神庙和古老的祭仪式,而且还流传80余个传统节目和各种面具200多种。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神”之称的上栗县,现在还保存了明清时期古庙20多座,以及古典舞50多折,有古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20余名。数千年积淀传承,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兼收并蓄,形成了赣多元的宗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巫与巫术是中国戏剧的源头活水.从巫舞、雩祭、蜡祭、尸祭中的角色扮演,到秦汉宫庭礼的世俗化、娱人化演变,直至戏的产生,这些具有相关戏剧要素的早期戏剧的巫形态,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但它们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最终促成了中国戏剧的诞生.从而验证了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一样,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