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5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6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494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158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文章基于陕西省白水县的农村反贫困实践探索,从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探讨经济赋能与社区融合干预对于残疾人脱贫发展的意义。 这一反贫困实践案例显示,贫困者的生计发展嵌入在其家庭及社区的关系性脉络中,依托于残疾人互助合作社的社区融合介入,有助于残疾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赋能,提升残疾人生计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本地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反贫困中发挥关键作用,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发展促进了多主体合作参与的贫困治理,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反贫困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3.
4.
玄言赋浅论     
本文对魏晋玄言赋的概念、发展轨迹乃至主要作家作品作了粗浅的论述。玄言赋是指在玄学出现之后 ,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而产生的 ,以谈论玄理 ,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为内容的赋作。它滥觞于正始 ,过渡于两晋 ,大盛于东晋 ,衰微于刘宋。玄言赋对玄理的表现 ,有的下陈玄理 ,有的借人物和山水景物表现玄学人生观和生活情趣。在文学发展史上 ,玄言赋有其自身的不足 ,但亦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永明体     
永明体是流行于南朝时期的一种新的诗体,因其最早形成于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年间,故名。关于永明体的产生,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有较明确的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跳、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颥,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人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相似文献   
6.
在《诗经》叙事诗的文本中 ,赋所呈现的艺术情趣常常为人忽视。其实赋不独适于做空间上的铺写 ,它更能表现时间的迁延之于生命主体的意义 ;赋既可以用来抒情写志 ,也可以论述表面性的现象 ,从而引发想象 ;同时赋的表现形态 ,也拓展了文学表现和读者阅读的艺术空间 ,极具艺术范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咏桃赋初探     
咏桃赋既概括描写了桃的表征、功能和史迹,也寄托或抒发了作者的某种惑遇或情绪,表现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情景,具有某种艺术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南朝时期盛行骈文,文士在创作骈文的过程中往往借鉴辞赋的创作手法,致使骈文呈现出明显的赋化倾向.具体来说,这种赋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将辞赋的典型创作手法运用到骈文创作中;二是讲究工整的排偶,推动骈文走向成熟.此外,文中用韵以及文末杂用骚体句式也是受辞赋创作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在皇权政治复归、士族政治势力逐渐被边缘化的南朝,士族文人为维护其门第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向学术文化的深广处开掘,博学融通,试图以繁密、新奇的使事用典建构文学的防线,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诗以用事为博"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立的文学样式。对联是由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的格律诗脱胎而来的 ,是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是一种纯粹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文学史和文体学应该给对联以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