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股利策略当事各方的不同利益要求论述了股份公司采用不同的股利策略将极大地影响公司的财务业绩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环境传播并非仅是环境议题的扩散,更是各种主体的话语呈现。土壤污染报道可以作为探讨环境传播中话语表征的典型案例。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的746篇报纸媒体土壤污染报道样本,发现:土壤污染报道中政府、专家、企业、NGO以及公众各方的话语权并不平等,其中政府占据议题的主要话语权,专家学者积极介入议题报道,企业则表现为回避突发土壤污染事件。相较于前三者的强势话语权地位,环保NGO和公众的话语权较为弱势。  相似文献   
3.
汪家宝 《兰州学刊》2006,(5):180-182
设立公诉权司法审查机制、建立证据展示制度、适度引入“辩诉交易”、实行公诉人当事人化、建立公诉变更制度、适当限制庭审案件的补充侦查是完善公诉程序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对抗主义的诉讼模式中,要求控辩双方平等对抗,检察官在诉讼中的地位应当当事人化,以保障双方地位的平等。诚然,在实行对抗制的国家中,许多诉讼制度设计均为保障被告与检察官的平等地位,然而,检察官在趋于当事人化的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循客观公正的诉讼义务,以避免检察官过渡当事人化。检察官只有在恪守客观义务的同时实现当事人化,才能使得控辩双方趋向实质平等,从而达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5.
简析信用证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作为国际货物买卖的重要支付方式之一,具有汇付和托收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他所体现的是银行信用,因此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被频繁的使用.信用证是经开证申请人的申请由开证行对受益人所作的付款承诺,其当事人有开证申请人、开证行、受益人,此外,为保证信用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还有可能涉及通知行、保兑行、偿付行及其它被指定银行等,如果不能分清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极有可能直接影响信用证的使用,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本文就此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对合同文本进行公证是公证机构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业务范围之一。通过办理公证,不仅有效防范和减化了合同各方当事人的风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更为合同切实履行、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相似文献   
7.
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处分权:人权保障的另一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处分原则是调整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其含义包括意思自治和权力制约,处分原则的核心是当事人享有的诉讼处分权。处分权建立在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处分权作为人性要求和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民事权利及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适当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处分权的保障,是民事诉讼程序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权保障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致力于共同努力构建地区规则的阶段性成果和首份政治文件,自签署以来对中国与有关声索国管控海上分歧、增进彼此互信及推进海上务实合作等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维持了二十年来南海地区局势的总体和平稳定。但同时《宣言》作为一份政治性文件,其落实并非一帆风顺,既受到争端国之间海上主张和利益诉求冲突带来的掣肘,又面临一些域外国家的干扰。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积极推进《宣言》落实的同时,也在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探索构建地区海上规则、实现南海长治久安做出了有益尝试。通过梳理《宣言》谈判过程,可以发现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提供参考,并为南海海上安全秩序构建、国家间海洋争端管控等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规则驱动的全球海洋治理模式下,构建以国际规则为核心的区域海上搜救国际合作发展方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实践。20世纪末以来,南海国家积极构建区域搜救合作机制,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存在临时性强、规范性缺乏的问题。面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海上安全威胁,南海国家需要逐步推动搜救国际合作的制度化建构。一方面,围绕南海搜救新问题,需抓住强化内部成员联系、弥合搜救能力差异、明确救援责任、关注战时搜救四个方面的建构内容;另一方面,参考其他国际海域搜救国际合作的制度化做法,选择适宜于南海的建构模式。综合考量南海搜救国际合作发展环境,采取“双边推动多边”的制度化建构模式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作为有能力且有责任的南海国家,中国应当从广泛建立双边搜救合作关系、激发国内立法对国际合作的推进效用以及完善自身南海搜救行动能力三个维度入手,积极发挥推进南海搜救国际合作制度化建设的中国能量。  相似文献   
10.
BBNJ国际协定谈判耗时悠久,历经6次政府间会议,已于2023年3月达成一致。尽管目前各方在多数条款上已经协商一致,但仍在少数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各方在谈判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美国等发达国家希望维持技术和经济优势,欧盟及其成员国试图推行环境保护与先进经验,以及非洲集团等多数发展中国家强调公平性与特殊需求表达。不同的立场带来新旧机制协调困难、标准不统一、适用规则冲突、各议题谈判进展不平衡等方面的挑战,导致达成有效协定受阻。一方面,核心利益差距仍需时间弥合;另一方面,共识有望随进一步的协商而逐渐增多。对此,需要积极参与BBNJ国际事务与合理发声,寻找BBNJ议题盟友,开展后续履约问题的预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