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编者的话】金大陆先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扩展了“文革”研究的新领域。他撰写的《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一书就是这一研究的硕果。它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文革”研究的新思路。为此,《记忆》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启之对金大陆先生进行了采访,同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也接受了采访。  相似文献   
2.
机缘巧合遇恩师 渴求知识盼翱翔 “‘文化大革命’在很多人的记忆力里是痛苦的,是不堪回酋的,但对于我而言,它却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祝远德感慨道。文革时期,祝远德正好读初中,恰逢遇上一批所谓的“牛鬼神蛇”被赶到他所在的农村进行劳动改造,成为山区教师,而这批被批斗的文化人都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红色收藏     
在众多的收藏门类中,红色收藏已成为人们收藏的亮点。其实,红色收藏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涵盖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物品。因为红色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收藏门类,它们往往与著名人物或事件有着某种渊源,是历史的见证。其中包括文史资料、文书档案、书报刊、连环画、字画、塑像、摆件、宣传画、电影海报,以及邮币卡、票证等。红色收藏成为收藏的亮点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国纪念钞(币)、建国纪念邮票等红色题材藏品升温;二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文革物品,由于收藏门槛低,存世量也比较多,群众基础也就相对深厚。三是收藏队伍不断扩大,促使红色收藏升温;四是怀旧心理促使红色收藏升温。四是市场助推红色收藏升温。  相似文献   
4.
5.
某单位女职工,档案最早记载的出生年月是1956年3月,单位人事部门下发了退休文件后,甲女士拿着身份证、户口本找人事部门说身份证是1957年3月。管档人员指出其档案早期参加工作时的招工表、政审表、工资审批表等系列材料一致都填的1956年3月,人事部门做了无数次工作才解决此事。身份证和人事档案的不统一,给工作带来很多问题。一、身份证和人事档案年龄不一致的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儿子眼里.陈士榘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父亲;一位对妻子缺少关心的父亲:一位誓死保卫毛主席的父亲:一位“大义灭亲”的父亲……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这个家庭一度生活在“上流社会”;因为有了这样的父亲.这个家庭最后走向破碎。作者在讲述自己的家庭悲剧。也似乎在讲述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我在写了《乱世逸民———记“文革”中的康同璧母女》(2004年4月发表于《温故》《同舟共进》)之后不久,又与从加拿大来北京探亲的康氏世交张沧江教授重逢。2004年3月21日我去宾馆看望他,话题自然是康同璧母女故事。年过八旬的张教授精神矍铄、谈吐儒雅,说起不少掌故,也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张教授回加拿大后,又寄来康老的诗词集副本及康氏母女与友人雅集留影等。兹将所闻所见,整理成篇,以奠故人,以飨读者。家世渊源,临终有托章诒和文章《最后的贵族》中有一处误会,将张教授当成“康有为弟子张伯桢之孙,北京史专家张次溪之子”。但这误会责…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知青小说在文体形式上采用了与文革时期知青小说相对抗的新形式:一、文革时期知青小说的全知叙事在新时期知青小说中转为限知叙事;二、文革时期知青小说中的"凡人看异人"模式在新时期知青小说中转为自叙传;三、文革时期知青小说中高昂明亮的喜剧色彩在新时期知青小说中转为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三种情形源于知青文学叙事从依赖政治权威向依赖个体经验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文革时期公开发表的知青题材长篇小说,揭示其话语逻辑与内在意味.认为文本模式化叙事的双重情节建构、理性主题开掘、人物及其关系设计和矛盾发展演变程式等方面,顺应着违背历史与文学规律为文革意识形态提供合法性论证的目的,显示出反人权、反人性的思想特征.但作品人物形象和情节叙述的具体内涵,以及对地域风情、民间文艺、浪漫抒情气质等审美元素的追求,暗含着后来知青文学合理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林     
在我进入学术殿堂前,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三年困难时期的饥荒和十年文革时期的学荒,当过农民(知青)和工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我最大的学术背景。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一直被这种背景所笼罩,自己在学术上的长处和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