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菁华 《殷都学刊》2007,(2):99-103
李贽对公安派的影响是直接的,在其理论建树上有启发作用。李贽和公安派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又有某些偶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3.
李凤凤 《船山学刊》2013,(2):151-156
李贽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因父亲和祖父去世而两次去官返乡的丁忧守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其仕宦蹉跎、子女多夭等种种厄运的重要诱因。现实的遭遇,使他对礼制的合理性表示质疑,进而对孝道加以理论思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丧葬观和孝道论,这也是他反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李贽的《孙子参同》既是一部关于历代军事思想的总结的书籍 ,又是李贽个人军事理念的创造和发挥。该书丰富了明代军事思想 ,同时在军事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李贽生活的年代虽相距遥远,但思想上却颇多相似相通之处。李贽继承并发挥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且他们本人的著述活动恰是对此理论的最好诠释。两人撰史的动机、意图一致,对历史的一些看法趋近一致,故李贽对某些史家责难司马迁的言辞不以为然,并为之申辩。但由于各自所持的经济主张不同,在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制订者的评价上,两者观点迥异。他们的思想中承续着民本思想,体现着对主体的重视、关怀,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贽诗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童心说” ,在诗歌创作中也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他的诗歌以抒发真实的思想感情为主要内容 ,自述身世 ,咏物抒怀 ,亲情流露 ,甚至事佛之作 ,都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诗歌语言通俗朴实 ,以“俗”见长。诗歌形式不拘 ,话随情至  相似文献   
7.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他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明代,挺身而出,公开不服孔孟,宣讲童心,大倡异端,批判道学,提倡男女平等,揭露官场腐败等.封建统治阶级把他的思想视为"异端邪说",大加攻击,并对李贽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直至逼上绝路.尽管李贽的进步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势力,但给中国的文化思想界带来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贽求道过程中的区分意识、死亡意识、“饥渴”意识、自由意识等,在本质上都是李贽对人之有限性的强烈自觉与竭力超越。凭借这种自觉与超越,李贽始终自由地行进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9.
李贽论读书     
李贽是中国明代中后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对于读书,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不仅主张读书要有益于真性情的保持,强调读书须力求实用并要"有证验",而且认为读书必须有见识力和思维独立性,读书必须学思结合、手脑并用。李贽的这些思想,对于今人读书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他被诗人们赋予了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被哲人们赋予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人”或“坐圣门第二席”的崇高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他以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哲学的烈士”的崇高人格形象,被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文章对李贽在哲学、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思想、文艺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作了全面的阐发,以展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并通过李贽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深远历史影响及国际影响的论述,凸显了李贽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探索现代理性重建之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