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熊召政的《张居正》,在营构思路上贯穿着对历史的理性观照,并借助历史人物的得失荣辱对当代生活提供喻示。张居正的形象塑造,在总体评价上是成功的,作家在对历史上致力于改革重臣的叙写中,融入了对当下社会改革的理性思考,但对其成于“狂”也失于“狂”的悲剧因素还深入开掘得不够,文本中过多闲笔也多少有些消解了小说的史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2.
历史存在具有丰富的意义空间,演述历史则成为意义空间敞开的必然过程,人们由此获取人类经验的重新理解,生命也相应得到多维阐发.熊召政著<张居正>以"帝王师形象"小说历史,穿越明代史的经验重建自己对一代首辅的经验理解,并在张居正的生命阐发中抵达了历史及其演述的人类学限度,也在这一限度的可能性中完成了"帝王师形象"的重塑:以对话授言的叙事模式辅展形象、以巧设言路、微言大义、忠、情并举的个性选择细化形象,刻画出张居正以才辅政、勇担公义的帝王师形象,巧言、微言、忠言三个层次构成熊著张居正形象的奠基方式,而其文学结构的核心则为君臣之对,诗意与史性皆由此生.  相似文献   
3.
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的最新作品《大金王朝》近期出版,这是他继《张居正》之后,潜心十四年创作的又一部重磅长篇历史小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著名的开篇,波澜壮阔的三国争雄由此开始。而巧合的是,将近一千年后,中国出现了另一个大三国时代—辽宋金争霸。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的次数却不超过二十次,而辽宋金就汇集了三次这样的更迭。这个三国时代,涉及民族多,疆域广,比魏蜀吴三国更为深刻而长远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钱雯 《决策》2011,(7):95-95
有人提出“悲情政治”的说法,引起争议,用之于对《官味》的阐释,倒是适合的。我国官场向来以立德修身为上,事功次之。所以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这种犬儒式为官之道,所表达的是对德政的推重、对官场的蔑视,一种道德至上观。熊召政作《张居正》,塑造一位实行者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聚会上.我见到了以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熊召政。平和爱笑、五十开外的熊召政每每开口之前总要“啊”一声,既像是引起听者注意,又像是感概。席上有个与熊召政年龄相仿的律师.自称有一颗18岁的心。律师很健谈,说他活得如何年轻.还用QQ跟人聊天,打字也不赖云云。于是有人就问熊召政是不是用电脑写作。熊召政说他仍然手写。还向我们出示了足以说明他坚持手写的铁证——右手中指搁笔的关节上长了一个突出的老茧.有黄豆那么大。“要不是削去一层。还要大。”熊召政笑着说。  相似文献   
6.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