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秀媚 《探求》2005,(5):23-25
我国的殡葬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对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的殡葬业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更好地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学工作者,特别是广东的一批专家学者对殡葬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提出殡葬改革“民族化、社会化、市场化、法规化”的方向。不久前,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国殡葬》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在广州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深化殡葬改革,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在此发表这次论坛部份文章的主要观点,形成这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以推动殡葬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成吉思汗祭奠是蒙古族祖先祭祀的流转与发展,本文在梳理成吉思汗祭奠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文化现象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黄金家族后裔历史记忆使然。纵观成吉思汗祭奠八个世纪的历史,它在人们追寻历史记忆目的下被推延,并在不同朝代赋予不同的记忆内容,直至形成为鄂尔多斯地区的祭祀风俗。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4月4日上午,藁城市公路管理站组织干部职工,先后来到梅花惨案纪念馆、藁城市烈士陵园,纪念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寄托哀思,激扬斗志。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1920-1922年在康桥留学时期形成了以“爱”“自由”与“美”为中心的“单纯信仰”。1928年重游故地写作《再别康桥》时,“单纯信仰”已经无情幻灭。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惜别诗,它是诗人“单纯信仰”幻灭后的一份感伤的诗意祭奠。  相似文献   
5.
祖先崇拜通常是指一种信仰,即相信去世的亲人的灵魂对活着的人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多数是指好的积极的方面,如保佑,庇护等等,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方面,如果家族中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人们也会认为是祖先对后人施加惩罚。祖先崇拜不仅仅停留在人们的观念中,会有仪式的举行来实践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对汉族小家庭和大社会的建构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春节、清明等节日期间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性加大,宗族约束力减弱,加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因祭奠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7.
当时间那双爬满青筋、布满皱襞的手,叩启末位带“9”年份的斑驳重门,这片广袤大地上总会有成百上千万日渐步履蹒跚的向晚者,会不由自主地作一回神色黯然的回望。回望是为了祭奠,遥祭以青春碎片为供品的人生不二的迷失华期。  相似文献   
8.
庚子事变中,许景澄、袁昶、徐用仪三位浙江籍官员因主张剿匪议和,被清廷诛杀.东南社会以<新闻报>、<申报>等为舆论阵地,严词抨击清廷的内外政策,表彰三人之忠肝义胆.其灵榇抵达上海后,上海社会各界为之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此现象一方面凸显了南北业已存在的政治分野格局,同时起到了强化东南区域认同、巩固东南互保成果的作用,是晚清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各种矛盾交相作用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9.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节日前后,人们上坟扫墓,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然而,南京市民朱骏却为去不去父母坟头扫墓而左右为难。不去吧,别人会责怪他不孝,去吧,又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因为父母坟前墓碑落款处只有姐姐的名字而没有他的名字。令他忿忿不平的是,当他起诉讨要祭奠权的时候,法院竟不支持他。  相似文献   
10.
张兆利  刘军民 《社区》2013,(21):33-33
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宗族约束力减弱等原因,加上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因祭奠引发的法律纠纷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