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是我国南部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尤其以服饰文化最有特色。苗族服饰款式繁多,工艺精湛,绚丽多姿。它蕴藏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记载了苗族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出于抗战和生存的需要 ,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 ,从而对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内容最典型的工业化空间传动运动。这种非经济性动力引发的工业化空间传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文章回顾了抗战期间武汉各类学校分别迁往四川、云南、鄂西等地的艰难岁月,陈述了师生艰苦奋斗,共度时艰的事例,表现了师生在温饱不保的战乱环境中发愤工作、努力学习、宣传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父系文化在人类自存与存种方式的选择上异化了女性的性与生育的自然属性,从而泯灭了其主体性,这一过程蕴含着文化悻论;先进的制度文化使女性的主体地位得以复归,然而文化堕距、文化示范作用又使女性主体人格的展示步履维艰;社会现代化将造成女性人格的丰富性、性别角色的转型等现代性衍化。  相似文献   
5.
从李白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起 ,到 1 0年后他自己被贬夜郎途中所写的表达幽怨情怀的诗 ,实际上就完成了文学上的“夜郎”意象的整合。李白迁谪文学中的“夜郎”情结 ,就是那种迁徙遐荒的幽愤、孤独与绝望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僧肇的《物不迁论》一直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文章从“物不迁”涉及到的两大基本哲学问题,即物的本性和时间的本质出发,分析《物不迁论》引发的论争。在澄清“性住”与“物不迁”关系的基础上,说明《物不迁论》不违佛教“性空”义理,其非实体化的思维方式有助于解决哲学史上实体化思维带来的“时间”和“物体同一性”的争论。《物不迁论》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佛教思维方式,展现出了佛教在对中国本土思想吸收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输作"在简文中亦被称为"输"或"论输某处作",是秦王朝通常配合"完城旦舂"等刑罚所使用的一种处罚方式。其惩罚特征有二:其一是远距离调动,异地服刑;其二是到达目的地后的"苦作",且不得赦免。"输作"主要针对那些对秦王朝统治秩序构成潜在威胁的人,如主张合纵反秦者、反秦活动的参加者以及挑战统治秩序的"悍"者。据现有资料已知的"输"目的地有巴蜀以及设置在洞庭"难亡"之处的一些"恒迁所"。管理方面,在连坐的基础上实行购赏制度,鼓励互相监视与告发。  相似文献   
8.
9.
"家国叙事"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传统,承袭中国文化中"家国一体化"的理念,在不同时代中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中国电影诞生初期,形成民族寓言下的"家国同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国叙事"发展为政治图景下"国显家隐"的范式。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浪潮中,家国题材电影形成历史反思与诗意的人性化"家显国隐"书写模式。在新世纪互联网语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下,家国题材电影生发出新形式,并不断更新其美学风格与具象叙事手段,激发出当代电影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及其对大后方工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被迫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工厂迁往我国西南等内地。工厂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局面。虽然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 ,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数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并为嗣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些条件和留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而形成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模式 ,至今仍有鉴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