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4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30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取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作为案例,建立一个解释部落地区为何冲突频发的分析框架。"氏族""部落""部落群"等概念是具有不同外延的族群指称,在分析部落地区安全时首先应界定地区冲突主体为何者。权力、认同、安全、财富四项因素是部落地区暴力行为主体发起冲突的主要驱动力,但需要在部落社群结构视角下进行考察。当社群外的异质力量试图进入部落体系时,会刺激社群结构产生变化,促发地区冲突呈现新样态。巴阿边境普什图部落地区发生或被卷入的重大冲突事件证明了上述因果逻辑。  相似文献   
2.
3.
本文认为西突厥十姓部落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其演变过程,这种演变体现了部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4.
何志鹏在《安徽大学法律评论》第5卷第1期撰文认为,从历史上看,主权是习惯形成的,而不是社会契约造就的,人们既没有在实际上也没有在情感上接受过任何有关社会组成的契约。所以,人的同意和权利并不是主权产生的原因。国家是在人的群体——部落部落联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人类并没有费心形成这样一个体制而建造什么契约,也没有为是不是要参与到这个体系中来而三思后行。人类既没有在历史上也没有在心理上经历过社会契约的阶段。主权是一种在名义上归属于集体的权利和权力的结合体。主权是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主权来自于人类自始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形式的制度递增,以及对于权威的依赖,对于现有生活框架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枪手部落     
木子 《新少年》2014,(10):2-2
听说过枪手部落吗?如果感兴趣,请随我来。在茫茫林海深处,有一支苗族的部落,叫岜沙。岜沙苗寨地处贵州省从江县,那里的男子佩腰刀,扛火枪,好威武,这是获得公安机关特批的。因此岜沙寨成了“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相似文献   
6.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1,(23):70-71
成吉思汗,蒙古民族的杰出领袖,全名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男,蒙古族,1162年5月31日生,属相马,中蒙东北部交界的大兴安岭与不儿罕山地区人。1206年,即位大蒙古国国王大汗,号称“成吉思汗”。他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战的局面,使蒙古部落走向统一和强大;是中国元朝的开国皇帝。  相似文献   
7.
散布于非洲或一些海岛上的土著部落,人们千百年来遵循着很多奇怪、甚至野蛮的婚俗。与充斥着争吵、外遇和离婚的文明世界不同,那些部落的人们在婚礼前要经历一系列考验,婚后要受到种种习俗的约束,往往生活得很和谐。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黑龙江蒙古部落史>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千百户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在青海牧区的藏族社会中存在了几百年,这种制度的实质与土司制度并无大的差异,它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历史、环境、社会原因。文章利用文献资料对青海藏族千百户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千百户的空间分布、千百户的历史作用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杨程程 《城市观察》2023,(2):123-135+163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成为诸多城市建设公共空间、构筑城市文化精神载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依托实地调研所获材料,对宁波渔轮厂这一工业遗产的适应性更新实践进行评估分析,并引入归纳了时代变迁下个体情感需求及社会基础变化的“新部落主义”理论,考察该工业遗产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向是否与当下个体、群体的新需求步调一致,探究工业遗产适应性更新的亮点与痛点、可能与可为。宁波渔轮厂改造案例表明,通过结构及材料的再利用为“唤醒基础的共在”与“回应社会的本能”创造了可能,然而在介入新功能以构筑审美的邻近性上,其新业态、新活动能否重构大众的情感部落具有不确定性,且在演绎社会习俗以实现文化态的延续上,“在场”与“亲近”的吸引力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