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网络写作”即指互联网上的“即时写作”,它具有高自由度、非功利性等特点 ,与传统写作不同的是 ,它以电子文本为其载体 ,这导致了网络写作的虚拟性 ,使文本由平面转为立体成为可能 ,对传统写作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创作在网络写作中变成了“电子的艺术”“技术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一、形式主义审美理论的弊端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从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出发,着力探讨文学的本性及其自身规律,形成多种形态的理论建构.这其间,西方当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从康德有关审美"非利害性"的论述出发,建构出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提出"回到文学本身"的口号.在他们的话语中,"回到文学本身"就是"回到作品本身","回到作品本身"就是"回到语言本身".作品的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被当作文学的本体,被称之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其代表性人物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因此,全书整个是谈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而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所说的"文学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语言形式'.这是他们的基本文学观,也是他们解读和阐释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坛上“文声鼎沸” ,对处于生态困境中的传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之所以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 ,是与其网络写作所具有的变革性特征分不开的 :写作目的的非功利性 ;写作载体的多媒体化 ;写作活动的开放性 ;作者与读者的交互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针对太湖水域污染现象,对水域污染者的行为方式,污染过程和利益倾向选择进行讨论。功利性污染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从普通百姓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财富主要创造者,但同时也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功利性污染者较污染受害者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信息优势,掌握了解决水域污染问题的控制权;在利益的权衡比较之后,水域污染受害者以一种习惯的、无意识的、理所当然的行为将生活垃圾丢进太湖水域,逐渐演变成为非功利性污染者。  相似文献   
6.
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布洛心理距离说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距离”、“距离的内在矛盾”、“距离的可变性”这三个概念是爱德华@布洛的《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的全部要义所在.其中.“距离的内在矛盾”是布洛心理距离说的核心.“距离的内在矛盾”强调审美距离应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近”或“距离太远”.本文在深入分析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距离太远”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布洛审美距离说的科学性或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了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指出了认为“距离说”只强调审美非功利性的流行见解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虽然唯美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19世纪后期才兴盛于西方社会,但符合“唯美主义”艺术主张的文学作品却早已出现.唐宋词偏狭且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题材内容、刻意强调艺术技巧和外在形式创作观念,及其感伤颓靡的格调,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凸显出十分显著的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3,(12):143-149+178+2
文学美育是文学教育功能的一个维度,与文学德育、文学智育功能有差异又有联系。文学美育的根本效应是陶冶人之情感,丰盈人之感性世界,提升生命存在之自由度。不同于文学德育的理性和“功利性”特质,文学美育有其“非功利”特质。西方浪漫派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文学“非功利性”,突出了文学对人的感性世界的张扬与呵护,也为我们今天认识文学之美育功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佐证。文学美育让读者在情感的浸染中使其心性或感性世界趋于丰盈和温润,提升人的情操,从而达成对人性的呵护与滋养,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功利”之“功利性”。我们对文学教育功能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和智育等一般“功利性”层次,而应在强调文学之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同时重视并发掘文学之美育功能,进而拓展、凸显和提升文学“作为”的空间与效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理性意识的强盛与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世界已越来越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黑夜状态.面对世界夜色,人类没有自弃,而是一直在政治、哲学、宗教、科技、经济、教育、法制等诸多路径中顽强地奋斗着、求索着.文学艺术,也仍将会以自己神圣的理想与希望之光,继续导引人类的未来.诗人、作家的使命正在于,以对生命存在与宇宙精神的感悟,以非功利性的想象智慧等,稀释现代人为物欲所充塞的心灵,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相似文献   
10.
过去学术界往往局限于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因而把美感与现实活动中的实际的愉悦即满足感混同起来,该文着重从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际活动的审美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指出美感只不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是审美活动所造就的主体效应:一种自由的愉悦即超越感。它不再以外在的功利事物而是以内在的情感的自我实现、不再以外部行为而是以独立的内部调节来作为媒介,因此是对于超越性的生命活动的鼓励,也因此,才形成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于一身的“超功利性”这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