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98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818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49年至1976年的当代诗歌集体化写作阶段,颂歌建构起了自身独特的传播消费方式和文本形式.工农兵群众作为意识形态的中介,介入并主导着诗歌的生产、传播、阅读和批评等各个话语实践环节,内在地规约了民歌形式的制度化进程.工农兵诗歌及其民歌形式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创新现代文化体制和追求现代文化的民族化发展道路这两个向度的战略考量,同时也为当前诗歌重建中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林纾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末停滞凝固的小说艺术模式,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他是近代较早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艺术的作家,大大拓宽了爱情小说的艺术领域.其独具特色的"技击小说"为后世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他的小说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部分作品堪称文言小说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从儿童文学视角比较《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成人眼光中的社会批判和讽刺艺术上.本文从儿童文学立场和童话视角出发,展开平行比较研究,析其异同.发现这两部童话价值颇高的长篇小说存在着既相似又各具特色的儿童文学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4.
《诗经》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及诗中所咏风物多数在目前尚存遗迹。《诗经》中作于中原之诗的文化内容,主要是:对祖先神灵崇拜的宗教文化;重视婚爱的民俗文化;追求人体美的文化心理。研究《诗经》时代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重新认识文化的延续性;有助于明确认识地理环境与文化产生、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中原文化乃至我国民族文化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尤三姐是《红楼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形象。由于《红楼梦》在版本上有“脂本”、“程本”两大不同系统 ,不同版本系统中的尤三姐的艺术形象也就有很大不同。对此 ,红学史上是有争议的 ,但是争论者往往各执一词 ,常常出现片面和偏激。平心而论 ,两个尤三姐形象的塑造 ,其实各有所短 ,亦各有所长 ,人们不应该轻易肯定或否定。然而如果认真比较分析 ,就尤三姐形象的悲剧意义和可信程度而言 ,笔者认为“脂本”系统高于“程本”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汲古阁原本《楚辞补注》为底本 ,参以笔者所见其余六种版本 ,对《渔父》一篇的王逸注解详加校勘 ,列其同异 ,定其得失 ,以求恢复王注原貌  相似文献   
7.
《文木山房诗说》以“后妃”为题,专就《关雎》诗旨做一般性的理解和认识。虽无特别的见解,但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吴敬梓的文化思想有相当佐助。概言之,吴氏倾心于传统“经学”之术,仍不贰乎儒家道统。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词创作与欣赏的中介,诗人营造意象的方法总体上有直接方式、间接方式,直接方式主要有点相与面相,间接方式主要有比喻、象征和重叠;读者对意象的解读,要通过对词语意义的解读、对再现意义的把握、对表现意义的领悟和对哲理意义的开掘,来把握诗词意象的整体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早期新诗观念中,注重诗艺的表现和经验的表达分别体现在闻一多、梁实秋和俞平伯、康白情身上,他们之间的分歧源自于不同的诗歌观念系统,从诗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他们展开探讨有益于理解早期新诗观念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诗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76年的集体化写作阶段,1976年到1989年的群体化写作阶段,1989年至今的个体化写作阶段。每一阶段的诗歌写作在题材、主题和表达形态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当代诗歌的发展进程表明,诗歌写作不仅可以见证时代的精神状况,而且可以有效地参与时代的精神建构,其历史演变既受制于具体的文化语境,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与诗歌话语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