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5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维廉先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诗学大家,其诗学的根深植于诗歌创作和中华文化,同时又极富理论智慧和世界眼光。叶维廉诗学的特点在于其把诗学建设自觉纳入一种道家文化的话语体系进行诠释,或者也可以说是从一种道家文化的眼光来诠释诗学问题。有根的诗学使叶维廉先生的诗学进一步超越了对于文学规律的寻求,而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美学和诗的哲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叶德辉对藏书印颇为重视,其藏书印可分为名号藏书印、里爵藏书印、鉴赏藏书印等,凡二十余枚。分析研究叶德辉所用藏书印及其用印思想,既有益于辨识其藏书,考证其藏书的源流去向,又能深入认识其性格、志趣与爱好,更有助于窥见其藏书思想与体系。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语文教育的人文观是在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中建立起来的。为了体现人的主体地位 ,确立人的主体人格 ,形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 ,反映现代文明的背景下人和人生的完整概念 ,他以学科为本位 ,以“立人”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为核心 ,以帮助学生的现实人生为起点 ,构建了新型的现代语文人文观  相似文献   
4.
《绿野仙踪》百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晴 《南都学坛》2008,28(2):55-60
《绿野仙踪》研究百年,最初颇受名家推崇,不久即被冷落;近20年来出版与有关研究逐渐增多,空前受到读者欢迎和专家的注重。百年来有关研究,主要涉及作者籍贯、抄本与刻本、题材与文体、思想与文化意蕴、构思与结构、人物形象及总体评价等问题,诸家持论不一。但有关研究大都是就某一或某几个方面问题有所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尚属少见。  相似文献   
5.
英语思维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是一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科,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都应让学生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为发展英语思维教育,教师本身要有思维精神,创造条件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教学应先于发展,反对低效的"重复性"建设,努力从生物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多角度,去了解人类思维与人类语言.  相似文献   
6.
叶适具有独特的带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本体功夫思想,这些思想对与他同时代的吕祖谦的本体功夫论,对尔后黄宗羲的本体功夫论乃至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之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冶是中国数学史上宋元四大名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也是一名著名的教育家。他先进的数学文化及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数学教育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李冶辉煌的数学成就、先进的数学文化观和认识论、先进的数学教育理念以及卓越的实践教育活动等对李冶数学文化及教育思想进行系统研讨,旨在从中得到新的教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习凿齿(328—412)暮年遁隐白梅,卒葬枣木山,有其遗迹及袁州的《郡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和江西的许多地方史志记载为证。叶文对此全面否定。然历代诸多有关墓葬、碑文、家谱编修、人名字号的史料及论述以至习凿齿本人著述都证实,叶文所引为据者均失于考证,或违背历史真实,或有悖常理,或无的放矢,或以遭诬损的后人著作否定千百年前的史志等记载,全文逻辑混乱,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9.
张承志的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本真地展现了他极为独特的心路历程.对于草原的动情的回忆与描写,巳渐渐不能满足张承志全部的精神追求,于是,他踏上了自己的"荒芜英雄路",去寻求"清洁的精神"以拯救生存.缘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他最终走向了他的信仰之地--折合忍耶,接近了他所谓的精神的极限和艺术的极限.  相似文献   
10.
“也”作为语气词在《论语》中用得较普遍。从句尾的“也”和句中的“也”两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它在各种句子中的用法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