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3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雅、俗两种文化中 ,李白和杜甫的影响显然不同。居室文化 ,大致属于雅的范畴 ,其中杜甫的影响较大 ;酒文化 ,俗的成份较多 ,其中李白的影响较大。相形之下 ,李白比杜甫更加贴近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品牌塑造与品牌经营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期刊品牌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作者通过剖析指出提高期刊质量、人才强刊、整合期刊资源、摒弃趋同和注重经营,科技期刊品牌才能得以塑造和延伸,科技期刊才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赢得品牌经营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苏州古称勾吴,亦称工吴、句吴、攻吴、姑苏。约公元前11世纪,泰伯、仲雍自陕西“南奔”,建立勾吴,其后裔被周武王封为吴伯。其南奔路线,最有可能取“商於古道”,奔至今江苏晋江市一带筑城族居,后与古越部落融合,创造了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原文化且具地域特色的“湖熟文化”。吴国建都后,不断向东南迁徙,最终定都于姑苏(今苏州古城)。姑苏之“苏”,极可能为越语城邑台、宫地名。秦置会稽郡,治吴县,后有吴州、苏州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霍桑《红字》的人名寓意,探讨其对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作用,以期从新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准确深入把握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5.
《埤雅》以声符释义贯穿全书,偶有穿凿附会之处。书中广泛运用声训之法,力求阐释事物命名之意,对声训推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中式艺术菜名在中式菜谱汉译英翻译中最难处理,最具争议。针对中式艺术菜名的翻译,依据运用修辞手法的不同把中式艺术菜名分为比喻型、吉祥语型、典故型、诗句型和夸张型等五大类型,并参照海外著名中餐厅与西餐厅菜谱,为不同类型艺术菜名探讨恰当有效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旨在弘扬中国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7.
人名作为专有名词相对来说译法应该比较固定,可是长期以来对于人名往往还是译无定则.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度也应该以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前提.文章拟对《推销员之死》一剧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两个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得失,以期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th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s of names and naming in adoption to develop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amongst scholars, policymakers, adoption practitioners, and adoption communities.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names and adoption is scarce and focused mostly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dop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draw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o critically explore names and naming in adoption through two recurrent and related themes. The first is “birth heritage,” where names, forenames especially, are shown to be important in the approach taken by adopters to their child's birth family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e second theme is “family‐making,” where namesaking and homogeneity of surname emerge, amongst others, as strategies to create, sustain, and display “family.” In gathering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an otherwise scattered, disparate body of research, our article showcases names and naming as illuminating distillations of key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experienced by families formed through adoption. We conclude our article by considering emergent gaps in existing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names, naming, and adoption that might usefully be addressed, to inform professional advice and familial decisions about names, and enhance outcomes for adoptees and their families.  相似文献   
9.
南海九江方位地名景观刻录着九江人的归属意识。它诞生在鱼花专营的霸气和儒林之乡的雅气中,鼎盛于经历了省辖九江市(1926-1928年)和县辖九江市(1928-1936年)的历史荣耀之后。研究九江方位地名与居民归属意识的联系,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以下启示:首先,在地名这种知识秩序中,包含着人们的心理现实;其次,地名与人们的心理现实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再次,地名景观是活的化石,在其生命运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关于地域和居民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英邓彧  李兰 《民族学刊》2016,7(4):26-33,101-105
In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ethnic identity. The names of an ethnic group’s folk heroes,in this case the Naxi hero Coqsseileel’ee ( in Naxi pinyin ) , or ( in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 , are not just sound se-quences, but are also full of implicit meaning that needs to be transferred. Only when this meaning is conveyed can we protect ethnic culture in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