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85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巴特的罪观是其神学人论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教会教义学》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他从基督论的视角出发,关注于罪的消除。对原罪做出异于西方神学传统的解释,剔除了罪的遗传性,将罪的本质归结为虚无,突出罪的非实体性。而这种在西方基督教传统中颇为独特的罪观却与东正教传统的罪观内在相通,并且由此推论出的人性论也迥异于为汉语世界所熟知的传统西方基督教所持的人性败坏说。  相似文献   
3.
明远 《决策与信息》2006,(11):33-35
经受过“原罪”拷问的中国民企,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又面临新的法律雷区。中国民企正陷入法律风险高发期。如果民企再惯性地冲撞法律。轻则诉讼缠身,巨额罚款;重则倾家荡产,牢狱之灾。为企业发展从长计议,民企需要谨慎应对法律雷区。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提出了反对独裁的观点,经过分析《乌托邦》文本,结合作者的宗教信仰,参照相关研究成果,得出《乌托邦》对独裁的反对源自作者摩尔的原罪观,源于摩尔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5.
原罪     
《阅读与作文》2008,(4):54-55
她坐在大屏幕前,茫然地看着黑幕中的点点繁星。这时,埃克不满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小姐,你到底有完没完?你呆了几个小时不动就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忍耐力吗?”她愣了一下,没回答,随即又陷入沉思。埃克等了等,又说:“你要再这样我就关闭显示器。”她微微一笑:“没有我的命令,你不能有任何行动的。”埃克叹了口气:“当然,我不会忘记我是为你们人类服务的。但是小姐,这么闲着我实在无聊。古老的《星际争霸之毁灭宇宙j我已翻过N次版了。”  相似文献   
6.
孙帅 《浙江学刊》2013,(1):23-29
本文旨在从原罪与淫欲问题入手分析奥古斯丁的人性论观念.从哲学上讲,初人犯罪是为了模仿上帝,希望像上帝那样拥有主导自己的自由,按照自我而不是上帝来生活.作为对原罪的惩罚,上帝将人交给了他们自己,然而,这样一来人的自我却彻底陷入了无法收束的境地.因为,被交给自己的人遭遇到了自我的分裂,从而丧失了控制自己的权能,不得不在存在的“沉沦”中逐渐接近虚无.淫欲就集中体现了人被交给自己之后的生存状态.淫欲意味着身体对灵魂的反抗,这一反抗根源于灵魂或意志自身的分裂.奥古斯丁的原罪学说表明,对人而言,真正的自我并不在我这里,而在超自然的他者即上帝那里;真正的自由并不在于意志意愿自身,而在于意志意愿上帝的意志.一旦人试图从上帝那里转向自己,人就会失去自我,意志就会像一个巨大的“重量”那样落到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7.
因为上帝的仁慈和博爱,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一方面具备了领悟上帝意志的能力,拥有了追求真善美的理性能力;另一方面又限于自身主观条件制约,不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而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的罪恶与生俱来。这样,人类在祈求上帝赐福的同时就得抵制灵魂和肉体的贪欲;人类在追求幸福、建立天国的时候,就必须直面原罪与救赎。于是在寻求救赎的同时,人类的理性意志最终实现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华美转变。从救赎论、权力观、法律意志等方面论证"原罪说"在西欧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奥斯卡不应该是一个苦难的人物形象,他是个罪民。从一出生,他就带有从祖先延续式的罪性与恶根。一、欲望与毁灭就原罪的起源来说它是历史的,但原罪的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奥斯卡的外祖父母就把这种带有罪恶的源头和意识遗传给他们的后代。奥斯卡外祖父是纵火犯,在逃离追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期,曾经是最红的小说<红岩>同样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并在形形色色的"文革"小报上遭到否定性的"判决".这种遭遇典型地表现了革命文学写作中的全部困难所在--革命文学的"合法性"是和作者团队以及作品中描写的正面人物的"合法性"捆绑在一起的.首先,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靠作者的红色身份和作者的现身说法,但是,随着革命的"发展",这些作者很难保证持续保持原有的身份.一旦这些作者的政治身份发生问题.他们创造的文学作品必然连带遭到否定.革命文学写作的困难还在于,革命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在解放后,过去国共两党之间的党派斗争,很快就转换成了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对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来说,把革命过程中的复杂性写出来,对权力机构来说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因此,对文学中的革命历史就要进行某些装饰性的描写,但政治斗争或者说革命斗争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对革命的装饰随时有可能转变成为对某人的装饰,这就有为桌人翻案的嫌疑,不管是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是环绕在作品周围的写作团队,只要所涉及到的某个人物有了问题,作品就会受到牵连.因此,对革命文学的作者来说,谁都没有办法保证一部作品能够永远"政治上正确",即使是像<红岩>这样"最红的小说",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10.
加尔文教教义作为清教理论的重要基础,在清教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用这个教义理论来解读《红字》这部经典之作,深刻阐释《红字》中有关"预定论"、"原罪"和"因信称义"的深刻内涵。让我们在探寻霍桑对这部小说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清教教义理论奥秘。这对于我们重温《红字》的魅力,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