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6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4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56篇 |
理论方法论 | 20篇 |
综合类 | 228篇 |
社会学 | 23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伊斯兰教穆尔太齐赖派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公元8世纪产生于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兴衰于阿巴斯王朝的伊斯兰教穆尔太齐赖派的渊源、教义原则、主要哲学思想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认为该派的出现是伊斯兰教内掀起的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运动,但不切现实的极端的理性思维又是它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锺秀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94-94
齐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 ,与齐国历史相始终 ,独立存在800余年 ,如果计算其影响和消融 ,时间就会长得多了。齐国在春秋战国之时称霸诸侯 ,称雄一方 ,长盛不衰 ,文化中心也由曲阜转移到临淄 ,可见齐文化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作用。这也正是齐文化研究在当今能迅速崛起的原因。十几年来 ,齐文化研究已蔚成大观。最近 ,由宣兆琦研究员和李金海研究员共同主编的、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齐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 ,使已经五光十色的齐文化研究更为灿烂夺目。与以前出版的几部论著相较 ,《通论》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蔚华萍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4-37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也指其谦让不取的高风亮节和笃道守节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的特色于经典章节《齐物论》可见一斑,而《齐物论》的关键又在于"是非之辨"。《齐物论》明辨知识,《逍遥游》描绘境界。庄子通过解构人类的知识,从而解构了知识指涉的现实事物及世俗价值,使自我处于一种超越的"无"的境界。然而,庄子只是庄子,是个具体的存在。庄子与世人各行其是,彼此是极有差别的,称作"两行";另一方面,从道的角度审视,彼此各自的差别又因差别本身而为一了,是为"道通为一"。庄子与世人之间的矛盾就这样被化解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章太炎《齐物论释》的已有研究作较为全面细致的回顾,反映近二三十年来大陆和台湾学者对这部"一字千金"、"千六百年来未有等匹"的著作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在学术背景上,佛学、子学和西学是太炎作《齐物论释》的重要思想资源,以佛解庄是其阐释特色,思想阐释方面,太炎的平等观、自由观及其社会实践意义是研究的重点,而章氏吸收、判摄、融通多元文化对当今文化重建的启示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富民思想——齐文化的价值内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国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有着长达800年的辉煌历史,其根源是富民思想的提出及实践。齐国的富民思想从实践层面上看,它是使齐国在短时间内崛起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从理论层面上看,它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文化层面上看,它不仅对秦汉及后世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对在中国占据两千多年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富民思想是齐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其最具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9.
10.
扬雄赋论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扬雄对屈原的评价以及扬雄的理论著作可以归纳其赋论的主要内容为尚丽、尚则、尚用,重视诗人之赋而贬抑辞人之赋。其立论的背景在于当时辞赋异途的现实。而辞赋异途的实质在于辞赋异源,辞起源于楚文化,赋肇始于齐文化。辞、赋二体在形式体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