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08篇
理论方法论   113篇
综合类   966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涅 《浙江社会科学》2005,23(1):140-144
<孙子兵法>是一部用于指导军事实践的著作,其著述对象是"将"."将"可以分为决定战略目标及行为的统帅和具体指挥作战的将军两类.在春秋时期,两者一般不分,故孙子概而称之.但是战国以后,职责逐渐分明,读解<孙子兵法>时应该对"将"义有所界定,惜前人未加重视.由"将"字入手,可知前四篇对统帅而言,阐述战略思想;第五篇至第十二篇对将军而言,阐述战术原则;末篇<用间>,兼对统帅和将军言.这应该是这部著作的思想本旨.  相似文献   
22.
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启蒙情怀的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宝明 《中州学刊》2005,1(3):184-189
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新青年>的分化以及南下与北上之争,是对以往所有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文化与政治"歧义论的超越与挑战.回到历史现场,原来<新青年>知识群体在喋喋不休的争论背后有一种"金字招牌"情结割舍不断.从经济学的经营理念上去探讨这样一个辉煌杂志成功的商业奥秘,揭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双效"的运作方式,不但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对今天守望人文阵地的学者也是一种历史的昭示.  相似文献   
23.
穆旦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曾在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但由于艺术上的原因,在建国之后,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冬>即为作者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对自己人生之路回顾与总结的代表诗作之一,其中渗透着作者不幸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的重压,更体现出作者于黑暗之中的坚持与探索.  相似文献   
24.
<围城>与<四世同堂>是在讽刺艺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优秀之作.两部作品在讽刺视角、讽刺形象的塑造、讽刺哲理思索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在讽刺艺术内在指向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5.
刘华 《兰州学刊》2005,(2):243-245,86
瞿秋白是上世纪革命史乃至现代历史上影响重要同时也是颇多争议的人物,他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多余的话>在令后人谤议纷纷的背后却透出特定时代的悲剧况味,实在是一份留在历史上沉重的精神遗产.本文的目的不仅仅为瞿秋白这样的个案悲剧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而且选择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拟从权威政治文化、求真文化信仰和个体文化性格三方面来审视这两份"自白"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6.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对陶渊明<述酒>诗中的疑难诗句作出释证,并参证相关作品,论述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及其隐居前后两期的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27.
28.
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担当着“为王者师”和“弘道”的重任。但五四运动以来,随着民族解放事业和现代性方案的进行,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先锋成为边缘,由“审他”沦为“被审”。至十七年,在历史情境与主流规范的双重夹击下,知识分子的人格主体性呈现出很深的危机。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知识分子不仅面临着书写的合法化问题,而且其自由的人格主体渐趋瓦解。  相似文献   
29.
《大清律例》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无论从制定过程、体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均继承了《大明律》,并有所发展;尤其是在继承明律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随时进行损益,对维护清朝两百多年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清律对明律成功的继承和发展,对今天继承传统法律、移植西方法律、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0.
<伤逝>一直被认为是最难阐释的鲁迅小说文本,这跟他1925年前后的思想转化有关.虽然他仍坚持着韧性的生命哲学,但青年的沉沦和伤害也使他对长期坚守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对寄予希望的青年甚至产生了复仇的冲动.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可以看到涓生和子君之间的人性隔膜和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因--隔膜中的复仇.对于人与人之间永不停息的复仇,鲁迅借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忏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