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08篇
理论方法论   113篇
综合类   966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只有依法取得资格后,才能被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为教师.目前,我国已全面开始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但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教师资格制度认识不清,本文针对这些认识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就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2.
在十三经中,《尔雅》是一个特殊的门类,它本属于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但两千年来一直与经学交织在一起,随经学兴衰起落,究其原因其经学地位早在汉代就确定了。本文首次系统论述了《尔雅》在汉代经学阐释中的工具作用和解经功能,以及《尔雅》入经部附类的政治原因和经过,笔者力图对这个问题作一个全面、深透的探讨,给学界一个明晰的结论。  相似文献   
33.
《周易》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直观思维、意象思维、象数思维、概念思维、辩证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整体性思维、动态性思维、认识本质的界定、认识的目的等方面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但是,两者在“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境界与层次方面、在动态性思维的观念方面、在主客体关系协调统一的观念方面、在反映的形式与方式方面等等都有着本质的不同。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会通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34.
<晏子春秋>主要是通过记述晏婴的言行轶事来表达他的思想,全书所记的188个小故事都基本与他相关,基本是以他为中心选材和组织叙事的.所以,就此而言,<晏子春秋>的体制是近于后世的传记的.而其多以来源于民间的逸闻轶事为资材的做法也对后世传记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鲁迅小说藉着独特的形式,用精神分析法,以"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把他对人生、社会、新事物的看法和感情表现出来;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上表现出多种相似的审美特性,但是,文化特质的差异,使他们的作品又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36.
高校招生纠纷可诉化与高校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招生纠纷即将由不可诉变为可诉,其法理基础是高校作为特殊公法人,其招生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属性.高校在招生中要承担依法招生、公正招生、遵守招生合同等义务.高校因招生纠纷被诉的主要事由包括进行虚假的招生宣传、招生政策不合法、不按公布的规程录取考生等.为应对招生纠纷可诉化,高校既要在诉讼出现时积极应诉,更要注意避免被诉.高校避免因招生纠纷被诉的主要措施包括树立依法招生的理念、重视<招生章程>的制订与发布以及规范招生行为.  相似文献   
37.
《娇红记》的美学特征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娇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在元代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娇红记》形成了两个突出的美学特征,即戏剧性审美和悲剧质性。元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及繁荣的戏曲文化孕育滋养了这两种美学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38.
鲁迅和巴图孟和(蒙古族)是中国不同时期的作家。但是,他们的作品《阿Q正传》和《红鼻子罗敦》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运用类型比较法对这两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9.
《释名》中有的词,《汉语大词典》虽予以收录,但未释该书用例之义。现试举数例,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40.
报纸副刊是文学与传媒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文学与传媒的双重特点.台湾<联合报>副刊继承与发扬中国报纸副刊"名家办刊"与"文学摇篮"这两大文学传统,在传播的空间构建想像的文学社群,用传播的方式培育时代的文学新锐,并在5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文学的伊甸园",到"启蒙的前沿阵地",再到"精致的文学堡垒".其主编从"文学的园丁",到"媒体英雄",再到"新文学的守门人".<联合报>副刊不仅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为世人留下了文学与传媒互动关系的经典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