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08篇
理论方法论   113篇
综合类   966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588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具有强烈张力和多重对话的浑厚之作.聚焦文本,回归文本研究的最初语境,笔者所要探讨的是在当时延安政治文化所规范的心理定势支配下,"贞贞"的诞生,无疑是对其时文化主旋律的碰撞和对国民性的警惕,文本或显或隐的不和谐节拍和对受辱女性的心理透视就是丰富而有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82.
张雯霞 《社科纵横》2007,(9):175-176
匈牙利拥有世界音乐史上众多的著名音乐家,柯达依便是来自这个国家的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的作品涉及全部音乐体裁,他创立的"柯达依教学法"被全世界音乐学习者广泛使用。歌剧《哈里.亚诺什》由于其极强的讽刺意味和独特的序曲形式,成为其歌剧作品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3.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是各高校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之一.这部教材共进行了六次修订,每次修订语法体系都有较大变动.作为语法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短语系统也处在不断修订过程中.本文试图通过这部教材不同版本短语系统的比较,使读者了解这部教材短语系统产生和修订的状况、历史背景以及半个世纪以来汉语短语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84.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互"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互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互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相似文献   
85.
86.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华文明成为人类惟一一条没有断流现象的文化中功不可没。以人文精神为本质性规定的儒家文化,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追求的则是一种属人的存在方式和人性的提升。《孟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最能集中体现儒家的这种人文精神,然而,世人对此尚少有专论。在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亘古话题的同时,从《孟子》人文精神的人性特征、人本特征、人文特征和人道特征四个方面解读“人之为人”的本真和内涵,认为“仁义”是现代教育寻求的价值核心,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则是现时代背景下主体性人格所应具有的整体精神。  相似文献   
87.
铁凝《笨花》叙述与表达,以第三人称和“第三性”为叙事视角,从生活化叙事结构和意象叙事系统中,探测人性结构的大美,并以结实、简朴、准确、温润的叙事语言完成小说“辐射法”和“嵌入法”的叙事行为,从而形成作品冲淡温润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88.
庄子以整体象征、浪漫而荒诞的寓言言说,驰骋想象,自铸新词,运用典型与意象,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新文体——自恣适己、仪态万方的“庄周体”。这显示了庄子文学意识的先觉、文学创造精神的崛起与文体的自觉。鲁迅称《庄子》一书“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正是就其文学的发现与文体的创造及其在汉文学史的创造性贡献而言。  相似文献   
89.
本文参考《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全书以及前人有关著述,对《论语》“有耻且格”之“格”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格”有“安”义。  相似文献   
90.
相等性原理与《易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如果深入研究人类认知活动中的“分类”与“类比”现象的本质,就会发现人类在“分类—类比—抽象”认知活动中所依赖的“相等性原理”与“不等性原理”。它对在深层结构中揭示《易经》“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本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