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71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26篇
理论方法论   156篇
综合类   1889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665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3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庄子》研究经历了从冷清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从偏狭到科学的演进态势。具体说来,建国后的前30年,大陆《庄子》研究几乎随着思想政治运动升降沉浮,致使研究重点多在庄子的哲学方面,对庄子的正面评价也不够,在《庄子》文学研究方面,主要承接鲁迅、闻一多等前代学者关于庄子散文的理论建构而在微观层面有所推进。后30年来,学术界不仅对《庄子》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庄子》文学的研究亦逐渐深入、拓展,出现了多角度、专门化的研究,在《庄子》美学及文艺思想、《庄子》的风格、《庄子》的艺术形象、《庄子》与散文、《庄子》与寓言、《庄子》与小说、《庄子》与诗歌、《庄子》与神话、《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回顾建国60年《庄子》文学研究的进程,认真总结学术界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对今后《庄子》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32.
孙敏强  黄敏雪 《浙江社会科学》2015,(1):114-122,151,160,161
庄子对文学想象论的贡献,首先体现在虚静之说,而其关于言意关系的思考,寓言创制与理念,对后人更有导向性影响。寓言是广义的意象,庄子寓言思维通于意象思维,但寓言不等于意象,寓言式思维也不同于意象思维。意象和意象式思维更切合抒情文学与抒情性想象,而寓言与寓言式思维更切合叙事艺术与叙事性虚构想象。庄子的寓言实践与叙事理念,弥补了传统想象论重视抒情性想象和意象式思维,轻忽诗、史之外的叙事文学想象虚构的偏缺。随着叙事文学文论的发展,在后人关于叙事艺术奇与正、幻与真和虚与实关系的思考中,在李渔、金圣叹等叙事论家的论说里,庄子理念获得了久远的响应,我国文学想象论方趋于完备。  相似文献   
133.
王海燕 《学术探索》2006,(6):110-113
清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直流传不广,也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其争论很大。经过对有关研究资料及小说文本的认真爬梳,可以发现《歧路灯》的思想认识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在艺术上,却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是继《红楼梦》之后一部重要的世情小说。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乃至小说史的研究中,决不应忽视此小说。  相似文献   
134.
比喻的成功动用是<诗经>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这种成功运用表现在比喻运用极为广泛、比喻的形成多种多样.这些众多比喻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被作者所运用,我们不能仅仅从比喻的审美功能这一层面上去理解,而应该从比喻的生成机制这一更深的层次去解释.可以断言,<诗经>中的比喻不但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且与宗教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5.
本文在于从本体论的角度和高度("以道观之"),对先秦道家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生死观作一个较为深入也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在同西方最为重要的死亡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对比研究中凸现庄子死亡思想的世界意义和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6.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137.
以《庄子·大宗师》为文本,阐述了庄子生死之辩的哲学精神和文化意义。王夫之曾认为庄子主旨在于“详于言死而略于言生”,但其实庄子虽然侧重于甚至执著谈“死”,但并不是鼓励人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而注重对死的感悟和探索,并以此来获得一种完全自然的自由精神,达到对生死的彻底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138.
冯镇峦籍贯应从李胜先生之说:为重庆合川而非重庆涪陵.冯氏评骘<聊斋>既非乡党亲朋的摇旗鼓吹,亦非争鸣中的意气之词,而是在<聊斋>刊行后,借鉴白话小说评点的积极成果,从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去探讨以<聊斋>为代表的文言小说"质"的规定性,成为文言小说理论中体大思精的第一人.其"有意作文"之强调,既修正了文人写作文言小说的"无意"消闲行为,也对文言小说的恶意泛滥具有规范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39.
道论开启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大门,在理论上必然要关注道本体论形成的逻辑演进过程。通过对老、庄之道超验性、本真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及对道论自身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甄别,认为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通常理解的本体的高度,而是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道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0.
为了探讨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内容、特点及流变,通过对<尚书>的解读,认为礼与刑起源于祭祀和战争,构成了古代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祀与戎"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模式赋予了古代法的宗教性和宗法性的特征,并对儒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