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5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72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12篇
理论方法论   131篇
综合类   1213篇
社会学   4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591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91.
嵇康生逢魏晋乱世,在“越名教而任自然”、“行不违乎道”的形上追求中,渴望达到“任逍遥”的精神境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却提出主体应在“畏死”的设定下拯救自身于俗世的“沉沦”之域,人只有“诗意地栖居”于“共在”的现实世界,才可在“返乡”之终途走向“主体澄明”之境。二人的形上追求与栖居选择异同共具。嵇康直面死亡的从容与海德格尔畏死而生的超越使“向死而生”被证明为哲学的永恒。  相似文献   
192.
通过对《墨子》一书中的《墨经》部分的分析,认为《墨经》时代,就已经有非常发达的语言观。文章从语言符号理论、语法观、语义观、修辞理论、训诂方法等方面,对《墨经》的语言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3.
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第三部作品<长日留痕>题材与前两部大相径庭,然而主人公史蒂文斯身上表现出的"管家性格",与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仍保持一致,在这个形象背后是作者对民族与历史更为客观和立体化的审视,体现出了"国际化小说"的倾向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4.
王瑛琦 《北方论丛》2002,(6):113-115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哈代把自己的一部分最好的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鲜明地体现了哈代的艺术风格,小说以人的美好性格和高尚的情操终于被卑污残忍的社会环境毁灭这个不可调和的悲剧冲突为基本主题,反映了"维多利亚盛世"的英国现实.苔丝纯朴善良,对生活有美好而朦胧的渴望,却连遭磨难,而这些灾变都不是她偶然的际遇,注定苔丝悲惨命运的是19世纪末英国罪恶的法律、宗教、道德、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195.
注定的悲剧命运——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苔丝的人生悲剧,是由命运、性格、社会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在社会恶势力与腐朽的道德礼教的共同残害下,在无法抵抗的命运控制下,天性纯洁的苔丝注定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6.
佐藤铁治郎的<袁世凯>是一本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记著作.1909年5月,在此书已印刷完毕,尚待装订成册之际,在袁氏家族及其亲信以及日方的强烈干涉下,该书被以重金收买的方式付之一炬,从此长期隐没.本文主要以日方档案史料为依据,介绍了该书内容及其遭遇,分析和揭示了其遭遇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评述了该书的史料真实性、写作动机以及价值所在,也点明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7.
周代人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依存关系概括为天财说,人要取得天财,必须顺天而作.<逸周书>的"天财"观是私财观产生前的经济思想,它影响到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等环节,在古代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8.
《尚书·禹贡》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首次阐述人与地关系的经典.《禹贡》划分王朝的疆域为九州,并建立五服贡纳制,反映了夏代是产生中华文明中心观念与多样化的文化生态认知体系的历史阶段,并首次接触到地理环境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9.
刘顺 《阴山学刊》2007,20(2):61-65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相似文献   
200.
吴卫华 《云梦学刊》2006,27(5):40-43
历史意识对历史叙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历史意识的匮乏而使得当下不少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了误区。长篇电视连续剧《屈原》的审美追求负载着强烈的历史意识,这既表现在电视剧的主题内涵与人们的生命状态、生命体验的高等契合,也反映在历史叙事的艺术形式追求和当代审美理想的一致性上。文本的话语精神彰显出了当代的价值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意识,为历史剧创作留下了诸多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