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74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72.
从蒲松龄的三篇序跋文字,可见他的文学嗜尚和艺术追求。他尚宋诗之真,嗜读庄子" 洋恣肆"之文,激赏刘侗《帝京景物略》作品的幽峭精深。这些对他的《聊斋志异》小说创作原则、方法乃至描写表现、辞采风格,影响非浅。  相似文献   
73.
对《聊斋志异》中的狐翁形象进行了剖析,按小说主要人物的关系界定了他们的身份为长辈、友邻和复仇者三类,并指出了他们的共同特点如富有、遵礼、徙居、有术。指出蒲杜龄通过这些形象来表明他对现实中一些人、事的态度,抒发他的情感。  相似文献   
74.
《聊斋志异》中叙写秀才落第的题材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隐喻是这类题材主要叙事方式。其中,叙落第伤悲,恨司衡无目,抒知己情怀,摩绝望心态是核心内容。此种形态既与作者诗词传达的真实情感相通,又显示了作者对个人人生经历一种掩饰与回避。而直接显露身份则是落第情结萦怀过重的释放。因此,隐喻寄托模式表明作者对小说是虚构叙事的理解是处于自觉与不自觉之间。  相似文献   
75.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巨匠蒲松龄倾毕生心血写成的 “孤愤之书”, 其中颇有几篇以案例为题材主体的公案小说佳作, 如脍炙人口的 《胭脂》、《冤狱》、《诗谳》等。评析这些作品思想上的进步倾向和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对于领略古代执法者 “仁爱为本”、“实心为政”的治狱思想, 汲取他们在具体办案中的经验教训, 促进法制文学的昌盛繁茂, 探讨法律文化与社会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 或许都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76.
77.
《聊斋志异》被前人称为"空前绝后之作",把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在近五百篇故事中,蒲松龄一反传统,颠覆了前人对女性描写的传统模式,写出了一个个有悖于常情的奇女子,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性艺术世界。虽然《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是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来塑造的,没有完全脱离封建思想、封建道德之局限,但毕竟对时代有所超越,赋予女性形象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8.
【正】最近几十年,中国人把《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为"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  相似文献   
79.
梁惠娣 《社区》2013,(35):13-13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翻看一些名家的传记。其中,名家看“闲书”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写出流传千古的《聊斋志异》的清代蒲松龄,少年时聪明好学.他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常常偷看父亲书房里的藏书。有一次,蒲松龄正在书房里入迷地看《搜神记》,忽然,  相似文献   
80.
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男性追求女性的四种心理(渴望激情、求媚、渴求知己、喜好贤德),揭示出他们对花妖狐媚的痴迷与向往的原因.本文认为,这是一种正常心理在不正常的礼教压抑下的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