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66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55篇
理论方法论   119篇
综合类   1114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583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体现出不同的改编观念、改编方法和不同的审美趣味,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成就。就改编方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对原作情节框架的影像再现;对原作的情节扩充或者多个故事的杂糅;对原作的现代性改造。由于改编者未能充分意识到《聊斋志异》改编成电影的优势与短板,《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总体而言成功的作品不多,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的缺陷比比皆是:情节冲突的设置没有现代感;核心冲突的解决要么过分依赖法术,要么依赖"明君""清官""侠客",未能体现人物的主动性和意志、品质的力量;男性主人公大都缺乏个人魅力,对其刻画比较平面化和表面化,也未能很好地展示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因此,我们应该用电影编剧的要求,用现代性的价值观,用类型电影创作的规范来重新审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并大力弘扬《聊斋志异》的民族特色,包括民俗、民情,民族性的伦理价值观,民族性的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92.
顿悟成佛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核心思想,中国佛教史上都以六祖慧能为其先觉,但在中国佛教史上以佛性论为依据最早提出顿悟成佛论的却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竺道生,其新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共鸣.同时期的著名文人居士谢灵运作为竺道生顿悟说的追随者和积极倡导者,对竺道生的新说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宣扬,并著<辨宗论>等文对顿悟成佛论所遭到的非议加以辩证和维护.  相似文献   
93.
《毛诗序》"后妃说"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序>将<周南><召南>诸诗视为一个以歌咏"后妃之德"为主题的系统组诗.其"后妃"之义承继了"二南"诸诗原有颂美女性的主题和采诗入乐后的伦理教化之义,并加以创造性改造,构建了一套极具系统化、理想化的诗教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与汉代后妃干政的现实政治和"主文谲谏"的学术转向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4.
蒲松龄落第写就《聊斋志异》 蒲松龄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勉.他倾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40余万字.  相似文献   
95.
聊斋话本由原来的传奇文类改编为话本体式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其语体从文言文心转变到俗话俗情的过程。聊斋话本对《聊斋志异》的语言转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化文人雅韵为庶民俗趣;二是变文思才藻为俗话谐谈;三是变书面文言为方音时调。聊斋话本和《聊斋志异》不仅在语言运用上显示出质与文的区别,而且通过语言的表象亦可看出两者在文化理念上也存在着俗与雅的分野。  相似文献   
96.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掀起了拟晋唐小说之风,一直到清末才渐渐消减,鲁迅曾用“风行数百年,模仿赞颂者甚众”来评价《聊斋志异》仿作.清末,《聊斋志异》仿作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仿作中的女性形象真实生动,成就不亚于《聊斋志异》本身,同样具有艺术吸引力.仿作中的女子或婀娜多姿,或情感丰富,言语优雅活泼,形象热辣逼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人物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97.
为了探讨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内容、特点及流变,通过对<尚书>的解读,认为礼与刑起源于祭祀和战争,构成了古代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祀与戎"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模式赋予了古代法的宗教性和宗法性的特征,并对儒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8.
这是一个狐狸精的祠堂。在那林立的牌位里,一直上溯到女娲补天之初,有夏桀的宠妃妹喜、殷纣王时的妲己、周幽王宠爱的褒姒,还有一些发明了新诱惑法的祖师,当然还有很多引诱了儒生的无名狐狸精,她们被集中于一座牌位上。  相似文献   
99.
<桥>是废名为抗拒生存焦虑,以审美精神为底蕴营造的一个话语乌托邦.其精神资源来源于传统文化,但是它又内含拆解自身的因素,即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乌托邦最终崩溃给废名带来新的焦虑.  相似文献   
100.
《聊斋志异》部分作品在叙写方面明显地呈现着模式化倾向,这主要体现为作者在描述故事情节时大多同时从两个女性身上着笔,尽管用笔多寡不同、分量有轻有重,但任何一方都不是无关紧要的,更不是可有可无,这样,在该部分作品的女性人物叙写上就造成了一种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格局。因为该作品所叙写的形象为女性,故我们称这种叙写模式为双叶扶花。通对这一模式的描述与说明,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蕴,以及这一模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