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定量研究检测了在合作型对话活动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他们二语学习之间的关系:48名不同语言水平的受试分为三组,即高-高水平组,高-低水平组与低-低水平组,每组16人,每组8对;48名受试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完成5个步骤的合作写作任务。结果显示在合作型对话活动中,受试的语言水平对他们产出的相关语言片段和他们的二语学习有显著影响,且受试语言水平越高,他们产出的相关语言片段越多,二语学习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32.
来自于远古母系社会的“女儿国”,已经成为一种代表“女性空间”的文学形象,在中外作家的笔下屡被涉及。将美国女作家夏洛特·柏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arkins Gilman)的《她乡》(1915 Herland)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所塑造的“女儿国” 进行比较,便会发现两个文本间诸多的互动和契合。尽管两位作者所处的国家不同,性别有异,但他们的女性主义思想却不谋而合,他们借助想像所建构的“女儿国”不仅是对男权文化的挑战,也是为超越两性二元对立、建构和谐两性关系模式所作的积极展望。  相似文献   
33.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国内外评论界已从种族文化、女性意识和叙事策略等角度对该作进行分析,但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神话因素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采用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从该小说的叙事结构、复活主题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解读小说中的神话原型及其社会功能,从而进一步挖掘该小说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4.
小说《他们》包含了传统的自然主义元素,即对下层社会人物生活的刻画、对暴力场景和暴力事件的充分展示,以及对细节和事实客观而详细的描写。欧茨将这些元素与积极乐观的视野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对自然主义先驱作家们的超越。  相似文献   
35.
胡俊琳 《社会学》2007,(2):47-54
本文采用深度访问法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借用查尔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以及齐格蒙特·鲍曼的“我们”、“他们”、“陌生人”概念,阐释了回沪知青子女自我概念的认知过程,同时探讨了家庭、同辈群体等社会化主体以及所处的社会化阶段对回沪知青子女的影响。研究认为,回沪知青子女所处的社会化阶段对其自我  相似文献   
36.
欧茨早期出版的《他们》为她获得了诸多荣誉,在书中她开始思考造成个体命运悲剧的原因,但欧茨并没有给予读者这方面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多种可能,引发读者思考。2004年,欧茨出版了自认为“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大瀑布》,文中欧茨对走出命运悲剧做出了回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与伦理观。至此,欧茨开始回归“人性”母题,她所提出的观点及看法,对我国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7.
他们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把半边的天空映得通红,如血色般笼罩着,这个城市目口将步人它璀璨而丰富的夜生活。  相似文献   
38.
作品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他们”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纳粹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另一更为重要的主旨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这一追求与思索是通过人物莱尼和“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描写而表达的。但其间又流露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迷惘。最后笔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39.
毛泽东、邓小平国家安全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邓小平国家安全观的共同点表现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是国家安全观的共同准则;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是其共同的战略支柱;把国家安全同世界的发展相联系是其共同特点; 不信邪、不怕鬼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共同精神。他们安全观的区别在于:维护国家安全的侧重点不同,维护国家安全的途径和手段不同。  相似文献   
40.
作品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他们"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纳粹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另一更为重要的主旨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人性的追求.这一追求与思索是通过人物莱尼和"他们"的生命状态的描写而表达的.但其问又流露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迷惘.最后笔者提出了"生态人"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