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18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201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676篇
社会学   70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1.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哭嫁歌中,出嫁姑娘是各个环节的主体,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位特征,具有土家族姑娘成年礼仪的意义。从哭嫁歌参与者、过程、内容等方面,哭嫁歌反映了土家族文化的认同及其与他者文化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92.
侗族河歌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河歌简要介绍的文献虽多但并没对河歌进行深入的研究。虽然近几年对河歌的研究涉及到起源问题、河歌结构、河歌功用、河歌艺术节以及河歌与京族情歌进行比较等方面,但研究还需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努力。对研究河歌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点评,揭示河歌的本质规定性,指出河歌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河歌研究。  相似文献   
93.
原生态音乐及其原生态演唱挺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虽然仅参与两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可充分展示了众多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丰厚的底蕴。这对继承与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推广作用,是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趋势,也让人们对原生态艺术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引发对原生态民歌深层次的探讨和争议。笔者认为,继承和弘扬原生态民歌,理当完好的保留其朴素、浓郁的神韵遗风,绝不可以主观因素或某一目的扬长避短加以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乃民族精神之魂,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4.
清代巴县档案中保存了较多的"休妻"与"嫁卖生妻"的案卷。"休妻"的原因主要有丈夫因妻子犯了七出之条而主动休妻,因套娶为妾被控案或停妻再娶与妻子母家有矛盾而被动休妻,"嫁卖生妻"的原因主要有家庭贫困、日食无度,夫妻感情不睦,婆媳关系不好,妻子犯奸,丈夫外出或犯案被押,被夫家、母家、邻居及其他亲戚和熟人嫁卖。  相似文献   
95.
行体乐府是在汉魏之世歌咏杂兴的背景下产生的诗歌形式,乃诗之流变为八体之一体,其名称多样,或为"歌",或为"行",或为"篇",或与"歌"并称为"歌行",同其他几种新的乐府诗体一样,在"协声律,播金石"的情况下,亦"总谓之曲",也即行体乐府,有散歌和入乐等不同存在形式。其类例归属在乐舞则为杂乐、杂舞,在乐府歌诗则为杂体。在乐府歌辞中有较广分布,在短箫铙歌、鼓角横吹曲、杂舞曲辞、大曲曲辞中亦均有使用。早期的乐府诗皆为乐章,乃古之诗可歌者;而诗章与乐章在题材内容、体制形式、传播表演等各方面是不一定成正比的。随着乐府歌诗创作在汉魏之交形势的急剧变化,出现了"选词以配乐"与"由乐以定词"同时并存的现象,诗、乐渐趋分离。  相似文献   
96.
箜篌作为一门古老的乐器在唐朝时期的音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受到了人们深深的喜爱。唐代顾况的作品《李供奉弹箜篌歌》是描写箜篌演奏的一部佳作,从其中的一些诗句,可以看出唐代箜篌在发展和融合方面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包含箜篌的曲目、制作和演奏等方面,同时出现了以唐明皇为首的箜篌教师和相关的教育结构。所说的融合,则是指箜篌在唐代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实际运用。该文从箜篌的起源谈起,就通过该古诗体现出来的这两个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97.
对黔东南黎从榕地区侗族情歌音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多种形式举例分析了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并指出侗族大歌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应促进侗族大歌音乐从田野走向社会,进一步提高音乐文化的研究层次,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8.
研究贵州山地文明与内蒙古草原文明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侗族大歌与蒙古族长调民歌,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两种民歌产生的地理环境与演唱形式不同,但它们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侗族大歌与蒙古族长调民歌不仅仅是两种艺术形式,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因此,保护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山地文明与草原文明受到了外界的冲击,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断裂与文化生态破坏的危机。经济发展程度与生态文化观念的差异使二者受到的保护方式有所不同。保护好两种文化的生存环境,加大政府方面的投入,提高宣传和保护的力度,加快培养两种非物质民歌的传承人、继承人,是传承这两种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
叙事学研究     
论祠堂画像的模块叙述、单元叙述与模糊性叙述——以武氏祠堂前石室(武荣词)及相关画像为例/李立叙事的琴歌与琴歌的叙事——以《胡笳十八拍》为例/胡颖峰论叙述中人物所具有的结束功能/肖沁浪卢普玲李冬明  相似文献   
100.
李异辉 《云梦学刊》2009,30(6):108-110
托尼·莫里森在对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创作中突破了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创作手法,融入了大量的黑人民间文学传统,比如黑人神话、传说、魔幻、意象和歌谣等,形成了鲜明的黑人民族文学特点。这些突破和特点不断地打破、重建和扩大着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