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9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9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才学 | 20篇 |
丛书文集 | 667篇 |
理论方法论 | 115篇 |
综合类 | 918篇 |
社会学 | 111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27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36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17篇 |
2005年 | 105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12.
品牌象征着财富,标志着品质,积淀着文化.品牌资源已成为商战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品牌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品牌的打造犹如攀升阶梯一般,经过一步步地累积、不断地提高段位,最后登上成功的巅峰. 相似文献
113.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4):3-4
杨龙芳,四川苍溪人,1963年9月生。北京大学博士,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术研究领域有:知识哲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公共政策基础理论、宪政哲学、中国基层民主、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114.
11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40
王学典著《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黎澍及其探索的问题》,2010年4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部有关"八十年代"学术文化思潮研究的专题论文集, 相似文献
116.
江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3):25-28
作为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史家和西方左翼理论家,佩里.安德森在其著作《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中,对当代西方思想界左中右三翼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了批判性解读:既有对右翼的辛辣批评,又有对中左翼思想和学术肯定之下的遗憾。这些理论评说,正是佩里.安德森的个性和学术风格的必然体现。然笔战之余,亦有佩里.安德森对《伦敦书评》的回忆和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其文笔之优美和感情之细腻,在佩氏其他学术著述中是难得一见的。 相似文献
117.
王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143-143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与斗争显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各种社会思潮争取思想领地.其中,发端于第二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算是最具有欺骗性,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再次被复活. 相似文献
118.
李立培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7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重新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危害度深.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的旗号,歪曲历史,削解民族精神,贬低革命,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19.
朱梅光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7-8
作为20世纪80年代确定成型的一种新的史学思潮,新社会文化史的发展方兴未艾,以"语言转向"或"文化转向"为标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全面的冲击。各家学者见仁见智,聚讼不已。而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该股思潮的史学实践,根本上来自于对历史意义的寻绎。历史的意义来自于历史的何处?带着这样的疑问,新社会文化史学者开始寻绎意义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20.
李志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6):54-59
美国实用主义伦理思潮在我国的西学东渐至今已近百年。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可分为该思潮被引入、被批判、被反思和被借鉴四个阶段。从理论变迁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呈现出对该思潮代表人物思想的研究、该思潮与其他思潮观点的比较研究、该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的研究,以及该思潮的整体性研究等四个不同主题。探究这段历史进程的原貌,发现其中的特征和规律,进而提出未来发展的趋势、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对于我国当代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