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56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22篇 |
劳动科学 | 34篇 |
民族学 | 84篇 |
人才学 | 166篇 |
人口学 | 56篇 |
丛书文集 | 1235篇 |
理论方法论 | 258篇 |
综合类 | 3043篇 |
社会学 | 674篇 |
统计学 | 2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44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490篇 |
2013年 | 339篇 |
2012年 | 473篇 |
2011年 | 457篇 |
2010年 | 494篇 |
2009年 | 534篇 |
2008年 | 651篇 |
2007年 | 433篇 |
2006年 | 364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17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33篇 |
2000年 | 119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在由多元主体共同构成的公共危机治理网络中,政府仍然是其中对资源和权力进行权威配置的核心主体.从战略高度调整公共危机治理网络中政府间关系的核心与前提则在于重构以政府为核心、各参与主体的权力-责任分配机制.实行平战结合、统分结合的权力分配体制,形成常态管理和危机预警、恢复阶段彼此间共享权力、分担风险与战时集中决策、统一指挥并存的权力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72.
近来有研究提出了灵商的概念,并指出当下人灵商非常低下,亟待提高.而要实现灵商高启,又须借助审美以及审美教育,简言之即需“以美提灵”.从个体灵商处在高启时与其审美处于进阶时两者的神经基础及对“高峰体验”、“终极关怀”的感受的对比来看,灵商高启和审美进阶两种状态是类似甚至同一的,“以美提灵”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73.
徐春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 ,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神人以和 ;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 ;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 :即政治管理之策 ;生存状态 ;道德境界 ;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 ;(2 )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 ;(3 )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 ;(4 )回归自然 ,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74.
刘红婴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5):35-40
立法语言作为一种成熟语体能否发挥其社会功能,社会认知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立法语言的知晓和信赖程度较高,而对立法语言特点、规则的理解则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根据这些情况,需要总结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规则的设立,完善立法语言的规范系统. 相似文献
75.
媒介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与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递、新闻资讯的往来,更是情感交流、文化交往、文明交换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意义共享的过程。对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间性"问题加以理论思考,从文化间性、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的角度可审视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实现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76.
在跨文化交往的历史语境中,新旧知识者关于歌仔戏的接受论述,涵纳着古典型道德主义的伦理评判、启蒙现代性的国族想象、审美现代性的批判话语、以及后现代消费主义之欲望诉求等,呈现出众声喧哗、繁复驳杂的论述图景。各式理论范型在深刻反映文人论戏之古老传统的同时,有效表征公共空间的批判性开创,逆向折射民俗曲艺知识生产的话语权力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7.
78.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1-128
在思想史上能够称为理论的,不是经验层面个别、特殊的事实判断,而是理念层面整体、一般的逻辑论证。西方从古希腊逻辑思辨开始,坚持了理论理性的高蹈和独立地位,因而形成了形式完整、前后一致的理论体系;中国自先秦诗性逻辑发轫,发挥了实用理性的主宰和垄断作用,因而导致了状态各异、见仁见智的批评思潮。近代以来,中西方的理论观念开始了各自的异化与嬗变。后现代以来,虽然传统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超越性遭到了质疑和解构,但是其后现代转向恰恰凸显了理论自身对于个体化、碎片化、瞬间化乃至于虚拟现实存在的终极价值。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与时俱化,适时突破概念的坚硬外壳,摆脱破碎的观念幽灵,继续着未完成的理论变迁。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