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8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60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有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认知教育、慎独教育、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言论和行为,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3.
刘信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37-40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术语。《郭店楚墓竹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五行》,各有二章专门讨论“慎独”,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的 ,与传世典籍之“慎独”并无二致 ,讲的都是群体意识中的自我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74.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说。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相似文献
75.
76.
尹玉阳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74-75
“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对于今天而言,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改进党的作风的意义上讲“慎独”,实质上就是指党员干部加部党性锻炼,增强低制不正之风的免疫力的过程,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要加强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关键在于自觉地做到廉洁自律。 相似文献
77.
黄锡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0-131
近年来,大学生因受到网络环境影响而出现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道德已成为现代社会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慎独思想来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进行熏陶,可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性,增进网络道德修养,保障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8.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自我修身方法.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理解有所差异,但就其本质却是相通的,都强调自律."慎独"思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进行互联网活动必须从言行举止等多方面践行"慎独"思想. 相似文献
79.
论新世纪中国高校学报编辑的品格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奕波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2):64-70
本文根据高校学报生产、积累和传播高品位精神产品的本质特征与学报编辑再创造性劳动的特点,以及新世纪我们面临的由经济转型而导致的文化解构、整合、重构所出现的复杂社会状况,从安贫乐道的角色意识定位、“为人作嫁”的奉献精神、“慎独”境界的修持等方面论述了学报编辑的个人品格修养问题,提出了编辑学中关于编辑主体的道德修养课题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80.
哲理与诗情的合鸣——郭店简本与《孔子诗论》血脉关系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4-69
郭店简本和《孔子诗论》共同凸显了对“天命观”终极问题的叩问,强调了对“心性论”主体色调的抒发,表达了时“慎独”的真情追求。通过将郭店简本和《孔子诗论》置入相同的思想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与对读,证实了上述文献之间存在水乳交融的血脉关系,这两类文献正是“七十子”文化时段的产物,也是其学术取向“内圣化”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