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42篇
  免费   1338篇
  国内免费   285篇
管理学   8059篇
劳动科学   548篇
民族学   1212篇
人才学   1975篇
人口学   898篇
丛书文集   12079篇
理论方法论   2785篇
综合类   27108篇
社会学   7834篇
统计学   1767篇
  2024年   586篇
  2023年   1891篇
  2022年   1457篇
  2021年   664篇
  2020年   1245篇
  2019年   1351篇
  2018年   573篇
  2017年   1037篇
  2016年   1288篇
  2015年   1950篇
  2014年   4496篇
  2013年   3226篇
  2012年   3656篇
  2011年   5356篇
  2010年   4605篇
  2009年   4362篇
  2008年   4167篇
  2007年   3244篇
  2006年   3859篇
  2005年   2936篇
  2004年   2284篇
  2003年   2716篇
  2002年   2517篇
  2001年   1861篇
  2000年   1231篇
  1999年   513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54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表明:“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类辅导课支出的减少情况相比兴趣类辅导课更为显著,有效减轻家长的教育支出压力;学生完成作业时间的减少情况显著但不明显,略微减轻子女的学业负担;“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多子女家庭减轻义务教育支出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中国"一词具有地理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认同亦指向这几个维度,它们常常交织混杂在一起,互为因果、密切关联,在历史上因时因地因族而异,在不同情势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交叠性"。清前期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统治者深入思考夷夏问题和正统问题中不断强化,"中国"一词的"国家"内涵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清人国家认同的自然符号。清前期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做好了历史准备,为中华民族在近代实现整体认同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3.
《成才与就业》2015,(Z1):85-89
小知识:压岁钱的由来传说古时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出来,专门摸睡熟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会变成"祟"。当时嘉兴府有一户管姓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十分疼爱孩子。在一个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一直逗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但孩子玩累还是渐渐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祟"来了,他正要摸孩子  相似文献   
14.
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从中国绘画到西方绘画,从原始时期的成年人到所有时期的儿童,人类对于世界的描绘,总是从线条开始。线条在绘画创作中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油画创作中线条的运用与抽象表达进行分析阐释,揭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5.
儒家"礼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敬民""尚仁""贵和"是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在地传承了儒家以民为本、以仁为怀、以和为"魂"的"礼治"思想。中国共产党从儒家"礼治"思想汲取智慧养料的同时,又用现代性的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涵。具体表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儒家"礼治"思想中有关"敬民"的对象范围、"尚仁"的取舍之法以及"贵和"的践行之道。  相似文献   
16.
"德"的原始观念来源于人们对"效能"和"能力"崇拜,是古代君王通过"巡省"方式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的反映。"德"字之初义就是"政治控驭能力和权威影响力",这种观念大概产生于部族联合体的尧舜禹时代,所以"德"不是周人的首创,周人只是提出了不同于商人的"明德"观念,以"帝迁明德"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依据。"德"作为政治控驭能力的代称包括"刚克"和"柔克"两种手段,作为"刚克"手段的刑罚也是原始"德"含义的一个方面。与周人的"明德"观念相一致,"明刑"、"明罚"思想也是周人"明德"观念的衍生思想。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使用大量隐喻,"战争"隐喻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美即战争"与"爱即战争"。诗人以"战争"为始源域,结合"战争"这一人类活动的特点,通过"战争"概念来描写、构造"美"和"时间"以及两者中人与时间、人与人冲突与对立的关系,着重表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较量与抗争、过程惨烈,表现了要留住美的不易、得到爱的艰辛这一思想观点。在这一隐喻系统中,无论是始源域还是目标域,其内容都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中心,人文主义色彩浓厚,隐喻的使用使诗歌在内容表达上更具连贯性,主题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悦读)》2020,(4):13-13
鲁迅:顺其自然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鲁迅与周海婴一起生活了7年,称其为“小红象”,因为周海婴刚生下来时皮肤红红的,所以叫“小红象”。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解释:“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这足以显示出父爱。  相似文献   
19.
"大班委"即是由除却常规班级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外,在院系学生组织任职的本班籍学生干部也参与进来所组建的"大"的班级管理委员会。本班籍的院系学生干部在班级的常规管理或学生个体的包容性发展乃至自助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理应能够做到示范带头,并参与到班集体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来,同时能够获得班级同学的认同,并以此强化院系学生组织干部的班级归属感与奉献意识,规避"舍班级求发展"的学生干部选聘的病态现象发生,是真正意义上班级同学与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的情感凝聚与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20.
戴俊平 《老友》2015,(2):34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一个人应该至少有两个或3个真正的业余爱好。而到了晚年才开始说"我将对这个或那个感兴趣",那就毫无意义了。就是这位身负政府重任、日夜操劳的首相先生,常常在争执不休的议会会议结束后,眉头紧锁,忧虑重重时跑出去挥笔作画,用以缓解、松弛一下自己紧张的心情。当年,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90岁生日那天,罗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