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8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3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14篇 |
人才学 | 28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420篇 |
理论方法论 | 69篇 |
综合类 | 906篇 |
社会学 | 172篇 |
统计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119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06篇 |
2007年 | 110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79篇 |
2004年 | 81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海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尊情”是龚自珍论诗的核心,是他在批判封建“衰世”的“少作”遭到卫道者围攻后,对“情”与诗的古训反思的结果,其间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孕育过程。其内涵包括写真情、显个性及“受天下之瑰丽而泄天下之拗怒”三个方面。尊情即尊重自我,尊重人,在思想上表现出反理学的精神及朦胧的个性解放要求,对传统的“个性论”是个突破,也与“温柔敦厚”的诗教大异其趣。它对明清进步诗学观念有所继承,又与之有所区别,在鸦片战争时期独树一帜。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52.
熊开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95-99
"词心"虽系晚清词论家提出的一个词学范畴,但却揭示了唐宋以来词人在创作中独有的心理状态:或"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或出于至情至性,所谓"不能不尔"。正是由于这种种"赋情独深,逐境必寤"的词心表现,才可能创作出与诗、曲、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具有独特美感的词情词境。 相似文献
53.
韩小龙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1):61-67
1950年代,李泽厚将黑格尔的“理念”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进行了成功的嫁接,实现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化。1980年代他把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加以唯物化,以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这就是李泽厚的“移花接木”法。李泽厚哲学是工具论哲学,它是起点,也是贯穿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线索。中期李泽厚提出建立主体性哲学,后期又提出“情本体”。进一步强调了感性、偶然性和情欲论,但是,“情本体”和“工具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因此,工具论在学理上桎梏了他学术发展的潜力,使之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为了突破这种理论上的尴尬局面,李泽厚把马克思主义与康德三大批判相互参照,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历史观来改造康德的先验主体性。李泽厚试图将“先验”变成“历史”,这历史不是黑格尔所言的“总体历史”,而是具有人类社会实践的具体历史。他同时要推翻两个哲学家,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导致李泽厚的“主体性”变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哲学概念。概念语义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相互抵触,貌似严密,实际上逻辑欠缜密。虽然他自己生造的词语很多,但还是掩饰不住内部体系的紊乱。 相似文献
54.
55.
刘鹤岩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与唐传奇作品相比,“三言”中的爱情悲剧作品在对悲剧冲突的认识和反映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广泛地反映了“情”与“礼”的冲突.而且还反映了“情”与“欲”的冲突.且具有相当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56.
作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以千古不易之"心"取代了宋儒的"天理",从而建构了其心学道统。在此背景下,王阳明的经典诠释以"忘鱼而钓,寄兴于曲蘖"为总体原则,其基本内涵则是对传统的读书求道观念的反叛,而要求以经典为吾心之印证。为了使得经典可以与吾心相接,阳明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从而使得释经者与经典在心之"良知"的本体层面达到彻底的"视域融合"。由此阳明得以将"致良知"作为理解与解释经典的"权衡",进而将明代的"二十四民"全部纳入经典诠释的对话对象之中,最终开启了明末以情抗礼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57.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四集》中表现出多样的批评观念,其主要有五:一是主张以情为本,以情感抒写作为评判词之高下的首要标准;二是强调词之雅性,以情感真挚与否作为区分词之雅俗的重要准则;三是重视自然,反对雕饰,讲究情感抒发、结构行文、语言运用都要天机自运;四是倡导翻新出奇,提倡在仿拟中创新;五是讲究字句章法,注重格调韵律,反对词曲之韵混用。这些观念,展示出明人关于词之创作欣赏的多维度思考,为后世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58.
59.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建设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老舍作为文化审视和人性批判者的意识被再度激发强化。他借树华农场这一经济实体在抗战时期如何运作的细致剖析,从经济问题延伸到了文化和人性问题,也牵涉出对抗战文艺如何处理“情”与“理”之关系的多重思考。老舍的“情”“理”之辩,融合了他对抗战社会内在运作机制的犀利观察,实践了他对抗战文艺如何切实突进现实与生活的新思考,也寄托了他对抗战文艺淬炼民族文化传统、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