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2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3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21篇 |
人才学 | 22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862篇 |
理论方法论 | 186篇 |
综合类 | 1074篇 |
社会学 | 96篇 |
统计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58篇 |
2010年 | 129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85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折衷范式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动态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跨国公司核心理论OLI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在联盟资本主义时代的调整和解释,描述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动态发展轨迹和对国际经营环境本质变化的映射,揭示了跨国公司投资和管理实践发展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12.
113.
刘向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
揭示了目前的世界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是对外开放。当代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过渡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论述了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对外开放,提高国力,在对外开放中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平演变”,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4.
认知资本主义理论认为价值生产在认知资本主义时期超越了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厂的时空限制,导致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工作场所和生活空间以及生产领域和再生产领域之间边界的崩溃,从而产生了价值衡量的\"标准之外\"和\"超越标准\"领域.通过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解读和认知商品的价值规定分析可以发现,认知主义者所宣称的价值规律危机之所以不成立,一方面源于他们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相关概念范畴的曲解,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于他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否定所导致的对劳动与知识辩证法的遮蔽.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语境中仍是适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5.
韦伯认为理性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理性化思想贯穿于现代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韦伯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理性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社会发展不断陷入紧张且矛盾的状态之中:从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这一现代性核心问题来看,一方面,社会组织的理性化、工具化会提高社会劳动效率,给予人们更多的掌控自然的自由;另一方面,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116.
本文从引进外商外资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入手,主要论述了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在借鉴、吸收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7.
唯物史观中,现代化不是单纯意识、观念或机器的更新,而是物质生产对自由劳动的肯定关系。“现代化”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促进实现人自由劳动的现实进程。资本主义因为建基于异化劳动,所以同现代化的本质相背离,它并非现代化的真正代表者。中国式现代化就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旨向而言,与现代化的本质高度契合,因而能够在当代历史背景下代表真正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实践原则是要为自由劳动创造现实条件,为此,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需要强调劳动幸福,注重劳动尊严和深层民生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超越资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8.
数字技术构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图绘,从传统资本主义到数字资本主义、从工人阶级到革命大众、从阶级斗争到新社会运动、从商品霸权到景观霸权,这个风景线上刻画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产业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深刻变化,要求人们重新审视革命力量、阶级力量、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似乎给资本主义注入了起死回生或\"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实际上却在进一步积累使自身走向灭亡的因素和条件,给人们认识人的解放问题以及走出乌托邦的幻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维度。技术与资本的合谋成了资产阶级的猎心策略,而无产阶级要掌握技术工具来为自己服务,就必须寻求新的策略。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把握数字时代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人类历史规律和全球关怀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119.
韩炳哲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占主导地位的剥削形式,已由马克思所描述的\"他者剥削\"转变为\"自我剥削\"。齐泽克以新冠疫情为案例背景,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提出了五点批判:一是\"政治正确\"对自我的限制和约束;二是斗争和对立不能简单归结为\"内卷\";三是\"自我剥削\"批判存在例外情况;四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并不像它宣称的那样宽容;五是马克思\"他者剥削\"等理论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强大解释力。齐泽克借由对韩炳哲\"自我剥削\"理论的批评,进一步提出了对共产主义的四个辩护:一是共产主义的对立面只有野蛮;二是共产主义能实现全球合作防控新冠疫情;三是共产主义是逃脱韩炳哲描述的\"自我剥削\"困境的出路;四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可行性。通过对齐泽克和韩炳哲论争的分析,有利于推进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当代理解,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进对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0.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分析,对于我们科学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历史影响,回应如何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工智能时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来看,由一般机器逐渐发展而来的人工智能,本质上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历史产物,是一般机器在当代的最新形态。人工智能机器进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后同样会对工人生产劳动形成价值反噬,这种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驱动和主导下的资本增殖逻辑。从这个角度看,已经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有可能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工智能时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