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76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2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23篇 |
人才学 | 29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078篇 |
理论方法论 | 232篇 |
综合类 | 1335篇 |
社会学 | 127篇 |
统计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117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202篇 |
2010年 | 163篇 |
2009年 | 180篇 |
2008年 | 223篇 |
2007年 | 146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35篇 |
2004年 | 142篇 |
2003年 | 142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50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陈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2):168-174
新传媒正在从时空观念、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全方位地形成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是一个以互联网为社会深层结构的开放世界,它的地平线已经显现。作为新世界的网络世界,有其自身的逻辑,但离不开人类的积极参与。新世界在方法论上,更倾向于归纳逻辑、认知逻辑和论辩理论。新世界的出现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何时灭亡、人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产生更多的开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2.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术资本主义成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术资本主义揭示了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的嬗变,提供了一个审视当代高等教育管理变革的新视角.高校创业教育要适应变化、面向市场,进行组织机构改革来适应劳动力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3.
124.
习剑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55-59
宗教对于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托克维尔与韦伯等人对此均持肯定态度。宗教信仰对于民间社会及生活在其中的个人在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中国民间社会目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道德与信仰危机,妥善地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并适当地加以引导,对个人、社会与国家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5.
刘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9-74
民国以来的政治乱象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颓败景象,使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先进知识分子,决心通过抨击传统伦理思想体系、批判资本主义道德文明的方式,达到革新伦理、改造旧邦的目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为五四先进知识分子探寻中国的新伦理思想体系提供了理论来源,他们开始尝试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无产阶级伦理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五四先进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伦理思想的转型。考察五四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伦理思想转型所作的尝试与努力,既可以回顾他们探索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心路历程,探寻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体系建构的早期路径,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6.
张兴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8-24
重新认识乌托邦思想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史及其各种社会潮流等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当前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只有正确的认识乌托邦思想,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目前社会的走向。乌托邦思想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它的最大特点是世界性、群众性和历史的悠久性以及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性。这种同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的思想,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从哲学上讲,乌托邦思想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乌托邦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所谓的"革命的乌托邦"是对"乌托邦"含意的附加和曲解,其本质仍然是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127.
重提六个“为什么”,是基于国内外对社会主义仍存在疑问、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停息、国内仍存在“资本主义化”论调、“纯而又纯”理论仍有市场的背景。科学回答此问题。就要从理论高度解释六个“为什么”,从历史角度重新申明六个“为什么”,从特殊背景明确回答六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8.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消灭家庭”思想包含着三重维度,从宗教批判维度看,世俗家庭是“神圣家族”即宗教世界产生的土壤和根基,消灭“世俗家庭”就是消灭使宗教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使单个分开的家庭经济成为必需品,“消灭家庭”需要在变革生产方式基础上消灭家庭作为经济单位的属性;从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关系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所产生的家庭关系是私有财产关系即支配关系,“消灭家庭”这一思想需要消灭家庭中的剥削压迫,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消灭家庭”思想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其并不是指消灭家庭这一制度,而是要推动家庭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指向是在生产关系变革、家庭关系变革基础上人的关系的重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消灭家庭”思想并不相悖,现代家庭建设正是“消灭家庭”的实现过程,只有正确把握“消灭家庭”的历史进程与当下家庭建设的关系,才能构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家庭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9.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纷繁复杂,大体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部分.虽然他们在反思上一世纪历史实践时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方面有很多失误之处,但问题本身是不可否定的,因而其思考是有价值的.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能简单地给予否定,而应力争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同盟军. 相似文献
130.
思入现代社会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论证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性或当代意义 ,就不能回避它之于现代性难题有何价值问题。马克思哲学是执行着现代社会自我批判的现代哲学 ,内在地具有对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和超越向度 ,实质上是终结了一切哲学形上学的历史性的“生存 -实践”哲学。理论界以往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实用主义和片面性问题 ,即根据某种潮流和时尚要么把它往“纯哲学”上拉 ,要么把它往“实证科学”上靠 ,结果使马克思在哲学上发动革命变革的意义和真实内容隐而不见。本文认为 ,整个马克思理论都包含着两种思想要素或双重旨趣之间的张力。经由对这种思想张力的阐明 ,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对于现代性难题的深刻洞察力和重大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