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9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9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192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1097篇
社会学   125篇
统计学   2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1.
移动通信单向收费定价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飞速发展,其收费模式和定价策略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本文从中国电信产业现状出发,对移动通信单向收费定价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网络外部性对移动通信市场有福利增加效果;②产业发展早期,可采取呼叫付费原则发展移动通信;③产业发展后期,可采取分离付费原则增加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主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模型的空间几何意义进行解释。提出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双基点距离比值模型,该模型采用非线性方法对危机企业与非危机企业的财务指标集合进行分割。用112例样本实证,预警识别率达到92.8%。  相似文献   
83.
合同管理中二层谈判策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行为动机出发, 就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质量争端, 建立了N ash 均衡模型, 分析了合同 参数对整个供应链(包括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 中产品质量的控制作用. 另外, 还研究了基于二 层决策模型的合同管理中的谈判策略.  相似文献   
84.
探索适合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结构模式 ,从而突破单一结构模式的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是本文的主旨。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指出社会结构具有多重性、多层次性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结构具有独特性。发展中国家只有形成社会表层结构与社会深层结构良性互动的模式 ,才能保持结构张力 ,焕发社会活力 ,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5.
Adapt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ls offers new methods for bridging the world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hild and youth services. Social R & D methodologies provide effective means for generating new social technologies because they are product oriented and use a wide array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data sourc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e social R & D paradigm—Developmental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Perman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 support systems research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past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ology to the field of child and youth services.  相似文献   
86.
"获取"类双宾语句与表领属关系的单宾语句在基本语义上虽有相似之处,但其认知结构、语用分析、深层语义和深层结构都不一样,分别属于双宾语句和单宾语句两种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87.
文章结合对非计算机类本科"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首次对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讲述了一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搞好双语教学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88.
Employing certain generalized random permutation models and a general class of linear estimators of a finite population mean, it is shown that many of the conventional estimators are “optimal” in the sense of minimum average mean square error. Simple proofs are provided by using a well-known theorem on UMV estimation. The results also cover certain simple response error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89.
运用“双重印证法”对《孟子》的篇章、段落、语句中语词与语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考察《孟子》原文中所蕴涵着的单音节实词的同义关系 ,在《孟子》中显示语词同义关系共有七种不同格式  相似文献   
90.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面对急速的社会变迁中,需要以变迁与文化的视角来选择研究 问题,而中国社会文化中群己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即“我们”概念的形成机制及其 转换的可能与条件,正是一个体现着双重视角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 助于解释社会凝聚力、群体行动的逻辑,讨论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类别与个人 的关系;也有助于培植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促进社会 合作。与以往单一机制的分析框架不同,通过对两个个案的讨论,研究提出了一个 新的分析框架,即:中国人“我们”概念是在社会情境的启动和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之 下,经由相互交织的“关系化”与“类别化”双重过程形成的。

关键词: “我们”?概念?群己关系?关系?关系化?类别化

Faced with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discipline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China needs to choose its research top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change and culture. A basic issue reflecting precisely these two perspectives is tha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psychology mechanism of individual‐group relations, namely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us” in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and condi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mechanism. Exploring this issue will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social cohesion and the logic of group behavior an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ategory and the individual; it will also help cultivate social psychology resources and support systems at a time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us promote social cooperation.. Unlike previous analytical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a unitary mechanism, this study uses the discussion of two cases to put forward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that is, the Chinese concept of “us” comes into being through the mingling of “guanxiliz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ntext priming, value orien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