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2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篇 |
民族学 | 19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385篇 |
理论方法论 | 119篇 |
综合类 | 1808篇 |
社会学 | 78篇 |
统计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100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48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86篇 |
2006年 | 183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83篇 |
2003年 | 217篇 |
2002年 | 232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11.
论中国传统道德构建的制度性匮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脉曾点燃了遥远东方的文明之灯 ,肥沃厚重的传统伦理土壤培育出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然而 ,社会进步离不开道德 ,也离不开法 ,在人类文明迈入现代法治社会的进程中 ,传统伦理的历史积淀令中国的法治之路举步维艰。探讨中国传统伦理建构中的制度规约匮乏 ,是为构筑一套建立在现代法治理念基础上全新的伦理机制找到一个新的契入点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同时推动我国伦理文化自身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2.
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认为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这既是对历史上人治的否定,也是对西方法治缺陷的克服.是在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德治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国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3.
朱发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48-53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表明应重视道德的法治价值。道德与良法的创制,司法工作者道德素质的完善与法的适用,行为主体良好的伦理意识与自觉守法三个层面显现出道德在法的创制、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之间的价值关联。 相似文献
114.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慧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6-132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115.
铁路路风是指铁路的行业风气,是铁路企业和铁路职工经营管理素质、理想纪律素养、职业道德风貌的外在表现,反映铁路企业管理水平和职工精神面貌的综合指标。铁路路风质量的优劣,集中反映在铁路运输产品——旅客和货物的位移质量上。运输产品的全部质量特征包括安全、准确、舒适、迅速、经济、便利和文明服务等诸多方面。旅客和货主就是根据这些来全面判断路风质量优劣的。必须从整体上对路风质量实行全面控制,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16.
钟凯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12-115
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呈现出独特性:思想观念新锐、张扬、自主、时尚;自我实现意识强,价值取向功利化;危机感强,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有较自觉的社会公德意识,能积极弘扬传统美德。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社会变革、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要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相似文献
11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民族志在田野工作和叙事复兴中与传统人文学汇聚,显著扩展了自己的学科边界。但是,这种扩展并没有解决社会学民族志在深度的经验发生和强烈的理论诉求之间遭遇的紧张。对于这种紧张,本文主张再访早期社会研究的田野,即19世纪末期到一战之前的若干典型研究,从中反思早期社会学田野工作是如何在“直接经验”的倾向中完成类型化,以及如何在这个经验感获得的同时改变对社会世界的道德想象。早期社会学的田野工作的力量之一不在于以规范的诉求压制经验感,而是以独特的情感结构连接经验的观察和道德理想的重生。由此,我们不仅需要反思诸如社会调查到社区研究这样的简单思路,更要重新理解理论史上所谓的“进步主义式”的道德本身。这一工作对重新认识早期社会研究和今天的社会学民族志都具有意义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8.
生态文明的道德与法律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紫零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3-108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9.
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态旅游是我国正在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和环保的密切结合。生态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产品,是一种教育手段,其核心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道德保障,要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实行有序开发。 相似文献
120.
abstractDespite the attention given to universal design in recent years, many people with impairments still refrain from travelling on public transport. This explorative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the greater Oslo region in Norway, aims to add knowledge on why this is so.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security while travelling and expectations of problems along the way are significant barriers. For many it is the sum of all challenges combined, from experience or anticipation that leads to non-use of public transport. The study shows that universal design policy, as of today, does not lead to accessibl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s that rendered impairments irrelevant. If society could safeguard the individuals’ travel needs, this might have profound societal repercussions through increased workforce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added in society. Only then can society make the best use of all its inhabitants while championing inclusiveness and equal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