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2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7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33篇 |
人才学 | 14篇 |
丛书文集 | 207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355篇 |
社会学 | 33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如今人们一般都用“千金”敬称别人的女儿,旧时则多用于官宦与大户之家,略合尊贵之意,如《红楼梦》五十七回:“薛姨妈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大家女儿称“千金”.小家女儿另称“碧玉”.这是旧时的称谓矿俗。但如果溯源的话,则千金所指,最初却并非只是女儿.男儿也可称“千金”。 相似文献
42.
“馆阁气象”是在崇儒右文的盛宋文化气氛中,馆职词臣诗人群体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诗歌品格,它以盛世格调和人文气象为基本内涵,又呈现为富艳博丽、雍容典雅、升平格力、风流气味等不同风格型态。北宋诗歌的发展深深浸润着馆阁翰苑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3.
44.
45.
尚永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1):8-18
《小弁》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名作,自古以来聚讼纷纭.考察关于其作者及本事的几种观点,“伯奇”说存在着文献上的重大不足和难以自圆其说的若干问题,“太子之傅”说因缺乏文献支撑及非亲历其事的代言特点而难获认可,至于新出的“弃妇”说,也因举证不力、忽视重要文献及《小弁》中一些关键话语和情节,而形成解读上的若干盲点.从文献、文本、事理、训诂诸层面看,“太子宜臼”说最具说服力,而《小弁》也应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篇弃子逐臣作品. 相似文献
46.
郑樵的学术由经学义理研究、经学知识研究、通史主张与实践三部分构成。郑樵对经学义理的研究,大抵循“考辨—传—略”的次序,考辨一部经书的核心问题在先,次则为此经作传,最后以《诸经略》总括诸经义旨,“略”的形式由此生成。在经学义理研究的牵引下,郑樵着力于对经学知识做专题研究,并撰成专门著述,此举具有“经学知识的解放”意义。在党禁、学禁加重的南宋绍兴年间,郑樵多次向官员、朝廷献书,希望获朝廷之命编修纪传体通史,在此过程中郑樵逐渐总结会通思想,并在向宋高宗奏对后,改造专门著述为《通志》之“略”,完成《通志》的撰述。《通志略》集郑樵毕生学术内容、形式及意义之大成,具有化经为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48.
洪早清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98-102
阁臣群体是直接服务于明代皇权的中央核心辅政官僚群体,这个群体在维系明代皇权延续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他们的辅政活动与明代整个国家机器运转构成了良性互动,他们在明朝中央权力运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制衡作用。历史中的明代阁臣群体并未获得史家比较客观的评价,明代阁臣群体的政治地位值得进一步肯定。 相似文献
49.
刘九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7):111-114
明州本除了二家注的注文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字上的变化,共有几种形式,一是漏注,二是漏字,三是异文,四是衍文,五是倒文,六是秀州本有多处作"毛诗"的地方,明州本作"韩诗",七是个别地方出现了注家有异、注文相同的情况,八是个别地方出现了善注置于五臣注之前的情况,九是明州本的编排形式为卷首目录在表、序之前,十是增强了校语,十一是校语相异,十二是音注的增加与删减的变化,十三是进一步增加了"某同同注"的形式,十四是夹注位置的变化,十五是句末"也"字的增删变化。 相似文献
50.
尚永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6):96-102
在中国贬谪史上,唐五代是文人逐臣最盛的时期,在三百四十余年间,可考知姓名和贬地的文人逐臣共计1040人次。从其分布时期与地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594人次),占唐五代文人逐臣人次的57.11%;而南方则是流贬文官的主要地区,其人次为北方的2.29倍。在南方诸道中,江南西道、东道、岭南道是处置文人逐臣的首选之地,此三道所辖43州逐臣数已达341人次,占唐五代文人逐臣总数的33.5%,因而最值得重视,同时,也构成相关历史文化分析的必要参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