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林玮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120-123
文字与口传之间“通约”的特征是审视一个民族文字与文化本质的重要视角。汉族文字与口传之间的通约充满着异质的排斥性,文字不屈服于口传,而是超越于口传;希腊的字母文字与口传之间的通约则洋溢着同质的亲和性,文字俯就于口传,成为口传的类音符。从两族文字与口传通约呈现的“张力”与“引力”,可推导出中希(西)对待文字态度、操用思维范式、求知求真最高路径的各别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62.
肖建荣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9-93
早期英语谚语并非简单地反映了大不列颠文化表层方面的内容,而是极大地反映了其深层部分,即哲学传统的内容。由于脱胎于两希文化的大环境中,同时又担负着教化民众的重任,早期英语谚语很大程度上打上了两希伦理观的烙印,其中包括先哲们对德性本身的理解,对人生内涵、意义和价值等的界定,以及所作的相应伦理规定等。了解这一点,对于从伦理的角度还原早期英语谚语的主要精神气质和思想实质,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从而从一个新的维度把握英伦传统文化以及在更高的程度上运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65.
66.
王启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本文考述了忽必烈和八思巴(藏传佛教萨迦派名僧)结交的复杂过程,并试图对忽必烈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与八思巴联合,他们与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噶玛拔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一新的阐释和补充 相似文献
67.
闫洁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9-322,338
中国和希腊是两个古老的国度,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希神话都产生于人类发展的童年时期,是人类童年时期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宇宙、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和思考,因此神话比较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思维文化启示。中希神话具有共同的特点和共通的主题,但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差别。本文试从其系统性、形象特点、性格情感等方面对中希神话进行比较并分析其潜在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介绍了印度河科希斯坦地区,以及流经该地的印度河及其主要支流的地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法显自陀历国至乌苌国的旅行,以及宋云、玄奘关于这一段路线的记载作了探讨。本文还介绍了奥雷尔·斯坦因1941年对这一地区的考察。 相似文献
69.
尹湛纳希是我国近代儒学北渐文化变迁中出现的无神论思想家,反佛思想是他无神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丰富的反佛思想既贴近现实生活又有深刻的学术性,便于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掌握。在今天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潮流中,尹湛纳希的反佛思想不仅是值得总结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有不可替代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70.
雷格纳·安东·基特·弗瑞希(RagnarAntonKittilFrisch,1895—1973),挪威经济学家,经济计量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弗瑞希1895年3月3日生于挪威奥斯陆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青少年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正规教育,跟随父亲在银楼当学徒。在母亲的鼓励下,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在二十岁那年考入奥斯陆大学经济系,并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秀,被推荐出国深造,继续研究经济学,并学习数学和统计学。1923年回国后,在奥斯陆大学任私人讲师,1926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起任社会经济学和统计学… 相似文献